看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观音竹

观音竹

药材名称观音竹

拼音Guān Yīn Zhú

别名蛇儿参、水麦冬骑马参、龙爪参、双肾草、走肾草

出处《植物名实图考》谓:“现音竹,饶州山坡有之,以千层喜。春时短叶中抽细葶,发小叶,梢开绿花,长柄如石斛。一瓣长圆如小指甲,向上翘如首,下有三细尖瓣,下垂如足;复有一长瓣,弯曲如尾。白心点点,颇似青蛙翻肚。茎花齐发,长六七寸,殊状罕俪。”与图对照,此观音竹实为本种。

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舌唇兰的带根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atanthera japonica(Thunb.)Lindl. [Orchis japonica Thunb.]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舌唇兰,陆生植物,高50-60cm,具粗厚的纤维根。茎直立,无毛,具3-6枚叶。下部叶椭圆形或长圆形,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抱茎,无毛,最大的叶长达16cm,宽达5cm,上部的叶渐成苞片状,浙尖。总状花序长10-15cm,具10-20余朵花;花苞片狭披针形,绿色,常稍长于子房;花大,初为白色,后变为淡黄色;中萼片卵形,兜状,急尖,长7mm,侧萼片反折,斜卵形,急尖,和中萼片等长;花瓣条形,先端钝,稍短于中萼片,唇瓣条形,不分裂,肉质,长可达2cm;距丝状,比子房长,达6cm,弧曲;子房细圆柱状,无毛。花期5-6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3500m的密林下草丛中、草坡上或沟谷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西、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补气润肺;化痰止咳;解毒。主病后虚弱;肺热咳嗽;痰喘气壅;白带;虚火牙痛;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龙珠子

    药材名称龙珠子拼音Lónɡ Zhū Zi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茄科植物龙珠的果实。性味《纲目》:"苦,寒,无毒。"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疔肿。"用法用量外用:捣烂敷患处。摘录《中药大辞典》

  • 黄蓬花

    药材名称黄蓬花别名砂旋覆花、绞蛆爬来源菊科旋覆花属植物小叶旋覆花Inula salsoloides (Turcz.) Ostenf.,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

  • 六股筋

    《中药大辞典》:六股筋药材名称六股筋拼音Liù Gǔ Jīn别名臭药(《广西药植名录》)。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兴山荚蒾的叶、全株或根皮。树叶春、夏采收,根皮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

  • 甘露子

    药材名称甘露子拼音Gān Lù Zǐ别名宝塔菜、地蚕、草石蚕、土人参、地牯牛草来源唇形科水苏属植物甘露子Stachys sieboldi Miq.,以全草或块茎入药。夏秋采全草,秋季采挖块茎

  • 山藿香

    《中药大辞典》:山藿香药材名称山藿香拼音Shān Huò Xiānɡ别名血见愁、血芙蓉(《生草药性备要》),野石蚕、野薄荷、仁沙草、苦药菜、假紫苏(《广西中兽医药植》),皱面草、方枝苦草(广

  • 哈士蟆

    《中药大辞典》:哈士蟆药材名称哈士蟆拼音Hā Shì Má别名哈什蟆、红肚田鸡、蛤蚂(《中药通报》2(5):205,1956),田鸡(《辽宁主要药材》),雪哈(《药材资料汇编》),

  • 糖荠

    药材名称糖荠别名浅波缘糖荠、小花糖荠、苦葶苈[山东]、筛子底来源十字花科糖荠属植物桂竹香糖荠Erysimum cheiranthoides L.,以全草或种子入药。花盛期割取全草,晒干。或于果实近成熟

  • 桃儿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桃儿七药材名称桃儿七拼音Táo ér Qī别名桃耳七、小叶莲来源为小檗科植物鬼臼Sinopodophyllum emodi (Wall.),以根及根状茎入药。秋

  • 桑耳

    《中药大辞典》:桑耳药材名称桑耳拼音Sānɡ ěr别名桑菌、木麦(《别录》),桑上寄生(《证类本草》),桑檽(《唐本草》),桑蛾、桑鸡(《广菌谱》)。出处《本经》来源为寄生于桑树上的木耳。性味甘,平。

  • 姜露

    药材名称姜露拼音Jiānɡ Lù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的蒸馏液。功能主治辟寒,解中霜雾毒,驱瘴,消食化痰。用法用量内服:炖温,3~5钱。摘录《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