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黄土

黄土

药材名称黄土

拼音Huánɡ Tǔ

别名好土(《本草拾遗》),好黄土(《东医宝鉴》)。

出处本草经集注

原形态一般呈灰黄色。富含钙盐及钙质结核,疏松,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柱状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实,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浸润后易崩解,并发生沉陷。

生境分部为第四纪陆相沉积物。我国西北和华北等地广泛分布。

性味①《本草拾遗》:"甘,平,无毒。"

②《本草再新》:"味甘,性温平,无毒。"

归经①《要药分剂》:"入脾、胃二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功能主治和中解毒。治中暑吐泻,痢疾,痈疽肿毒,跌扑损伤。

①李当之《药录》:"治一切痈疽发背及患急黄热甚。"

②《本草拾遗》:"主泄痢冷热赤白,腹内热毒绞结痛,下血。取入地干土以水煮三、五沸。绞去滓。适稀稠及暖服一、二升。又解诸药毒。中肉毒、合口椒毒、野菌毒并解之。"

③《医林纂要》:"和阴阳,解百毒。治瘴暑霍乱,中暍暴死,解一切鱼肉菜果菌蕈药草丹石之毒及虫蜞入腹中者。去瘀血,续绝伤。"

④《本草再新》:"开胃健脾,消食利湿,补中益气。"

⑤《本草求原》:"主筋脉拘纵。治虫入腹,攻痒黄瘦,小儿吃土,惊风身黑。"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两。外用:调敷或炒热布裹温熨,或开水冲化澄清洗涤。

复方①治小儿惊风,遍身都乌者,急推向下:黄土一碗,捣末,入久醋一盅,炒热包定熨之,引下至足,刺破。(《小儿秘诀》)

②治小儿吃土:干黄土一块,研末,浓煎黄连汤调下。(《救急方》)

③治初起-切痈疽大毒;黄泥一大块(煨熟),连须葱一大把,蜂蜜一盅,雄黄三分。共杵烂作一饼,乘热敷毒上,如干了再敷。(《疡医大全》)

④治内痔肿痛:朝阳黄土、黄连末、皮硝各一两。用猪胆汁同研如泥,每日旋丸枣大,纳入肛门,过一夜,随大便去之。内服乌梅黄连二昧丸药。(《孙天仁集效方》)

⑤治从高坠下及为木石所迮,或因落马,凡伤损瘀血凝积,气绝欲死,无不治之:净土五升蒸令溜,分半,以故布数重裹之,以熨病上,勿令太热,恐破肉,冷则易之,取痛止即已。(《千金方》)

⑥治牛马肉毒及肝毒:好土三升,水煮清,一升服。(《肘后方》)

各家论述《本草经疏》:"黄土,入药治泻痢冷热赤白,腹中热毒绞结痛者,取其味甘而气和,能安和脾胃,止下血及解百毒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肚拉

    药材名称肚拉拼音Dù Lā别名都拉参、都拉(《四川中药志》),对对参、双参、萝卜参、土败酱(《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川续断科植物西南囊苞花的根。春季发苗前,或秋后苗茎

  • 万丈深茎叶

    《中药大辞典》:万丈深茎叶药材名称万丈深茎叶拼音Wàn Zhànɡ Shēn Jīnɡ Yè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万丈深的茎叶。全年可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 谷木

    药材名称谷木拼音Gǔ Mù别名爬石榕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谷木的枝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emecylon ligustrifolium Champ.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晒干或鲜用。原形态

  • 臭梧桐根

    药材名称臭梧桐根拼音Chòu Wú Tónɡ Gēn别名芙蓉根(《纲目拾遗》)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根,秋后采收,除去泥杂及茎叶。化学成分含赖桐二醇烯

  • 大皂角

    药材名称大皂角拼音Dà Zào Jiǎo来源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 的成熟果实。秋季采摘成熟果实,晒干。性味辛,温。有小毒。功能主治开窍,祛痰,

  • 异叶米口袋

    药材名称异叶米口袋拼音Yì Yè Mǐ Kǒu Dɑi别名喜马拉雅米口袋来源豆科异叶米口袋Gueldenstaedtia diversifolia Maxim.,以全草入药。生境分

  • 蚌花

    药材名称蚌花拼音Bànɡ Huā来源鸭跖草科紫万年青属植物紫万年青Rhoeo discolor (L’Her.) Hance,以花叶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或将花蒸约10分钟,晒干。性味

  • 紫荆花

    《中药大辞典》:紫荆花药材名称紫荆花拼音Zǐ Jīnɡ Huā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为豆科植物紫荆的花。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紫荆皮"条。功能主治①《日华子本草》:"通小肠。

  • 羌活鱼

    《中药大辞典》:羌活鱼药材名称羌活鱼拼音Qiānɡ Huó Yú别名秉氏鲵、杉木鱼(《四川中药志》)。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小鲵科动物山溪鲵的全体。夏、秋捕捉,捕得后用酒醉死,洗

  • 土千年健

    《全国中草药汇编》:土千年健药材名称土千年健拼音Tǔ Qiān Nián Jiàn别名乌饭果、千年矮来源杜鹃花科乌饭树属植物毛叶乌饭树Vaccinium fragile Fra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