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见《泉州本草》。为一枝黄花之别名。②见《杨氏经验方》。为百部之别名。各详该条。
即右半身不遂。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参左瘫右痪条。
即肾火偏亢。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普济本事方》。即风府。见该条。
证名。见《医钞类编·肢体门》。即四支解堕。详该条。
先天的致病因素之一。见《简明医彀》卷六。因婴儿在胎受自母体,热邪蕴积成毒。出生后即口舌生疮,遍身赖,游风丹毒,疮疡疥癣。宜化毒丹(玄参、桔梗、茯苓、青黛、甘草、牙硝)为末蜜丸,薄荷泡汤调化,抹儿口内上
病名。《医学入门》卷五:“七情疝乍满乍减。湿热者气疝饮、古萸连丸;寒冷者蟠葱散、生料木香匀气散”。
《灵枢经》篇名。论述水谷所化之津液各走其道,分而为溺、为汗、为泣、为唾、为髓,是为津液之五别。津液五别之道失常,癃闭而不通,则为水胀之病,故名。
经穴别名。出《针灸大全》。即听会,见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资生经》。《针灸大全》作听河。即听会,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