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银海精微》谓本证有三:初生时血露入眼,以致眼生赤烂;胎毒所致,产后三、四月,两眼红赤湿烂、眵粘四眦;乳儿眼生湿烂,甚至面部亦生疵湿疮痒。三者通号胎风赤烂。治宜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可选用小防风
出《名医别录》。为络石藤之别名,详该条。
出《世医得效方》卷十五。详见干血痨条。
《内经》十二脉之一。迟而软的脉象。《诊家正眼》:“曰疏者,且迟且软也。”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竹凌霄之别名,详该条。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芫花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络却。见该条。
病证名。又名疳蚀疮。指承浆部位成片赤烂。清·吴溶堂《保婴易知录》:“生于唇下,或小儿赤烂,用甑盖上炊流汁涂之,重者以青蛤散涂之。”
彝医著作(又称《人生三部曲》)。约成书于明末清初。作者不详。内容为论述婴儿发育的过程。指出婴儿出生后,3个月会笑、6个月会跳、7个月坐、8个月爬、9个月会站立等发育过程。认为需长大至20岁,人体发育成
即肝郁。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