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胃病

胃病

六腑病候之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与脾相为表里,共司升清降浊。胃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多由客寒积热、饮食不节、或胃气虚弱所致。临床表现,以呕逆飧泄、痞满疼痛、胀嘈杂为主。《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诸病源候论·胃病候》:“气盛为有余,则病腹膜胀气满,是为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胃气不足,则饥而不受水谷,飧泄呕逆,是为胃气虚也,则宜补之。”《中藏经》卷上:“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疼痛,不下食,呕吐不已。虚则肠鸣胀满,引水滑泄。寒则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热则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卧,语狂目乱,便硬者是也。病甚则腹胁胀满,吐逆不入食,当心痛,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胃中热则唇黑,热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颠狂不定,汗出额上,鼽衄不止。虚极则四肢肿满,胸中短气,谷不化,中消也。胃中风,则溏泄不已。胃不足,则多饥不消食。”《太平圣惠方》卷五:“胃虚则生寒,寒则若(苦)饥,心腹恒痛,两胁虚胀咽喉不利,食饮不下,面目浮肿,淅淅恶风,目中急,足胫寒,不得安卧,则是胃虚冷之候也。”“胃实则热,热则恒渴引水,头痛如疟唇口皆干,喜哕,或生乳痈,及缺盆腋下肿,腹胀,身热心悬,消谷善饥,溺色黄者,则是胃实热之候也。”《本草经疏》:“胃实之证。谵语发狂发斑,弃衣而走,登高而歌,属胃家邪热实。口臭,数欲饮食,属胃火。嘈杂,属胃火。口淡,属胃热。呕吐属胃火者,必面赤小便短赤,或涩,大便多燥,口苦或干渴。吞酸,属胃火。”“胃虚七证。胃弱不纳食,及不思饮食。胃虚呕吐,宜分寒热。霍乱转筋,属胃虚,猝中邪恶气毒气,兼有停滞所致。绞肠痧,属胃气虚,猝中天地邪恶秽污之气,郁于胸腹。中恶腹中痛,属胃气虚,恶气客之所致。反胃,属胃气虚。中酒,属胃弱。”根据辨证,治疗可分别采取温胃散寒、清胃泄火、益气建中、消导化滞等法。参见胃病各条。

猜你喜欢

  • 琉璃胎

    病证名。即子肿。《女科玉尺》:“妊娠五、六月以来,浮肿如水气者,名曰子肿,俗呼琉璃胎。”

  • 董文化

    【介绍】:见董炳条。

  • 鱼脑痢

    古病名。指赤白痢之下如鱼脑状者。《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白脓上有赤脉薄血,状如脂脑,世谓之鱼脑痢也。”详赤白痢条。

  • 冲为血海

    冲,指冲脉;血海,指十二经脉之海。《灵枢·海论》:“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冲脉是十二经脉气血会聚的要冲,有调节诸经气血的作用,其脉起于胞中,与妇女月经来潮有密切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

  • 胡索花

    见《草药手册》。为木芙蓉花之别名,详该条。

  • 凌德

    【介绍】:晚清医家。字嘉六,号蛰庵。归安(今浙江吴兴)人。辑有《专治麻疹初编》(1890年),《咳论经旨》、《女科折衷纂要》(均1892年)等书。兄凌奂,医名尤著。

  • 屠时举

    【介绍】:见屠鹏条。

  • 三十六风

    病名。见《解围元薮》卷一。分风病为三十六型,故名三十六风,包括疠风在内。

  • 八爪龙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即八爪金龙,详该条。

  • 温补脾肾

    脾肾阳虚证的治法。由于脾肾阳气在生理上的相互滋生和病理上的互相影响,宋·张子刚《鸡峰普济方》有“补肾不如补脾”之论;严用和《济生方》立“补脾不如补肾”之说。两说在临床上自有所侧重,但若己脾肾两虚,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