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消渴

消渴

病名。出《素问·奇病论》。亦作痟渴。①泛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的疾病。分上消中消下消三种。《证治汇补·消渴章》:“上消者,心也。多饮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频。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饥,能食而瘦,溺赤便闭。下消者,肾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随即溺下,稠浊如膏。”本证可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等。详上消、中消、下消各条。②指口渴,多饮,多尿而小便甜的病症。《外台秘要》卷十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证即现代所称糖尿病。③消渴病一种。以口渴,尿少为主症。《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④指口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猜你喜欢

  • 肝木

    ①指肝。五脏合五行,肝属木,故名。②推拿部位名。见肝经条。

  • 牙泻

    病名。见《喉科方论》。又名牙根流血。多由阳明胃火炽盛,或热迫血妄行所致。症见齿龈肿痛,齿根出血。治宜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可选清胃散、犀角地黄汤、玉女煎等加减;或用草决明煎水含漱。参见齿衄条。

  • 苦参子

    ①见《本草纲目》。即苦参实。②见《本草纲目拾遗》。为鸦胆子之别名。各详该条。

  • 崔嘉彦

    【生卒】:十二世纪末【介绍】:南宋医家。字希范,号紫虚道人。南康(今江西南康)人。精心钻研医术。他以《难经》中论脉浮、沉、迟、数为纲,论述了各种病证,写成歌括《脉诀》1卷。并将杜光庭《玉函经》一书加以

  • 虚陷

    证名。见《疡科心得集》卷上。为疮疡陷证之一。多见于有头疽生肌收口期。因素体脾肾阳虚,加之患疮疡耗伤气血所致。证见:疮口腐肉脱尽而疮面肉芽色淡,状如镜面,胱白板亮,新肉不生,经久不敛,不知疼痛,伴见形寒

  • 气化不利

    又称气化无权。指由于阳气不足,不能使体内生化机能畅旺,而致消化、吸收不良,影响气、血、精、液等的化生和体液代谢产物的排除。狭义的常指由阳虚而引起水液代谢机能障碍,致痰饮内停,水湿不化,小便不利等症。其

  • 摇头

    即头摇。见《伤寒论·平脉法》。详头摇条。

  • 中风失音

    病证名。系指由中风,邪中经络脏腑,经络瘀滞痹阻所致之失音者。《太平圣惠方》卷十九:“故卒然无音,皆由风邪所伤。”《本草纲目》桂、牡桂、附方:“中风失音,桂着舌下,咽汁。”参见舌瘖条。

  • 表寒

    表证类型之一。因感受风寒之邪,出现以恶寒发热、无汗、体痛,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为特征的证候。

  • 夜啼痧

    病证名。小儿夜间啼哭,不得安静的痧胀。如视其腿弯、肘弯有青筋的,可用消毒三棱针于青筋上刺之,放出紫黑毒血;如其胸胀作痛的,用刷子蘸香油刮之,痧起,其啼可止(《痧胀玉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