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楝叶

楝叶

药材名称楝叶

拼音Liàn Yè

出处《纲目》

来源为楝科植物川楝苦楝。夏、秋采,晒干。

药理作用苦楝子叶的水提取液(2~5%)可防止蚱蜢蝗虫等对植物之侵害,而对人、畜无毒,其有效成分为类胡萝卜烃。

性味《广东中药》Ⅱ:"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止痛,杀虫。治疝气,蛔虫,跌打肿痛,疔疮,皮肤湿疹。

①《纲目》:"疝入囊痛,临发时煎酒饮。"

②《广东中药》Ⅱ:"苦楝树叶,研末外敷。治跌打肿痛,止刀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外用:煎水洗,捣汁涂或研末调敷。

复方①治疝气,杀蛔虫:苦楝树叶与果实,煎汁服。(《浙江民间草药》)

②治疟疾:苦楝树叶和巫婆子叶晒干,各三钱。清水煎服,不拘时。孕妇忌用。(《岭南草药志》)

③治皮肤瘙痒或湿疹(包括头皮瘙痒):鲜苦楝叶心(枝尖鲜嫩叶)一握,清水煎汤洗患处。(《泉州本草》)

④治肿毒:苦楝树叶,乌桕树蕊,二味酌量,捣烂敷患处。(《岭南草药志》)

⑤治蜈蚣、蜂伤:楝树枝叶汁涂。(《简便单方》)

临床应用治疗化脓性皮肤病:取苦楝树叶洗净切碎,每1市斤加水3000毫升,煎沸40~60分钟,冷却过滤,装入消毒玻瓶中备用。每1000毫升溶液内加入10%石炭酸溶液5毫升防腐。用法:先用苦楝叶溶液洗涤创口表面脓痂,然后用消毒纱布浸透药液作创面湿敷,每3~5小时在纱布上加滴该药液以保持湿润。如创面广泛或患部不易湿敷时,可每日用该药液洗涤创面3次。一般用药后第1日即见创面干燥,红晕消退,瘙痒显着减轻;续治2~4天后即结痂落屑。共治疗脓疱疮、湿疹样皮炎、慢性湿疹等疾患34例,痊愈25例。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莱菔子

    《中国药典》:莱菔子药材名称莱菔子英文名SEMEN RAPHANI别名萝卜子来源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

  • 亚黑管菌

    《全国中草药汇编》:亚黑管菌药材名称亚黑管菌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亚黑管菌Bjerkandera fumosa (Pers. ex Fr.) Karst.,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部生于阔叶树

  • 腽肭脐

    药材名称腽肭脐拼音Wà Nà Qí别名海狗肾、腽肭兽、海熊来源食肉目海狗科海狗Callorhinus ursinus L.(C. curilensis Jordan et

  • 荠苨苗

    药材名称荠苨苗拼音Qí Nǐ Miáo别名隐忍(陶弘景)出处《纲目》来源为桔梗科植物荠苨的苗叶。性味《纲目》:"甘苦,寒,无毒。"功能主治①《本草图经》:&qu

  • 土箭芪

    《中药大辞典》:土箭芪药材名称土箭芪拼音Tǔ Jiàn Qí出处《四川常用中草》来源为瑞香科植物一把香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态一把香,又名:长花荛花。灌木,高约1米。根长而略分枝,皮

  • 豨莶果

    《中药大辞典》:豨莶果药材名称豨莶果拼音Xī Xiān Guǒ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腺梗豨莶、豨莶或毛梗豨莶的果实。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豨莶"条。功能主治驱蛔虫。复方

  • 芙蓉菊根

    《中药大辞典》:芙蓉菊根药材名称芙蓉菊根拼音Fú Rónɡ Jú Gēn出处《福建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芙蓉菊的根。化学成分根和茎中含蒲公英赛醇乙酸酯、蒲公英赛酮和蒲公英

  • 石指甲

    药材名称石指甲拼音Shí Zhī Jiɑ别名半枝莲(《药镜》),鼠牙半支(《百草镜》),瓜子草、佛指甲、狗牙草(《分类草药性》),狗牙瓣(《四川中药志》),三七仔、土三七、黄瓜子草、鸡舌草(

  • 小茄

    药材名称小茄拼音Xiǎo Qié别名小村金黄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报春花科植物小茄的全草。夏、秋采收。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茎匍匐或倾斜,全体被土黄色柔毛。叶对生或互生;叶片卵

  • 光叶地不容

    药材名称光叶地不容拼音Guānɡ Yè Dì Bù Rónɡ英文名root of Smoothleaf Stephania出处始载于《植物研究学报》。来源药材基源:为防已科全藤属植物光叶地不容的块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