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疡医准绳》卷二:“体倦头痛或眩晕中气虚也,托里消毒散去三味(银花、白芷、连翘)加柴胡、升麻;如不应暂用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日哺头痛或眩晕阴血虚也,去三味加熟地黄,如不应佐以六味丸。”
病证名。见明·邓苑《一草亭目科全书》。即聚开障。详该条。
见《陕西中草药》。为红药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东中草药》。为鲫鱼胆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福建中草药》。为空心苋之别名,详该条。
即辨证施食。见该条。
见《贵州草药》。为金边兔耳之别名,详该条。
①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位于足背部,当第四、五跖骨间,小趾跖趾关节上2寸处。主治崩漏,月经过多。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②通里穴别名。详该条。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木芙蓉花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一月经来二、三次而言。多因气虚、血热所致。《叶氏女科证治》:“性躁多气伤肝,而动冲任之脉,宜服九味四物汤(四物汤加人参、柴胡、黄芩、黄连、甘草),兼服滋阴丸(知母、黄柏)。如误服辛热药物致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