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暑湿流注

暑湿流注

流注病的一种。多因先受暑湿、继则寒邪外束于营卫肌肉之间,以致气血凝滞而成。局部为白色漫肿,微热疼痛;并伴有恶寒发热,胸闷食少,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成脓后肿块增大,疼痛加剧。溃后流出黄稠或白粘脓液。脓尽收口,愈后往往他处又起。类似多发性脓肿。治宜解毒清暑化湿为主。方用六一散加佩兰藿香、地丁、黄芩栀子桃仁。早期外用如意金黄散(膏);若脓成则切开引流、按痈疽溃后治疗。

猜你喜欢

  • 白金条

    见《分类草药性》。为八角枫之侧根,详八角枫条。

  • 红眼伤寒

    出清·马之骐《疹科纂要》。即伤寒谷黍,详该条。

  • 易简杏子汤

    见《医垒元戎》。即杏子汤第一方。见杏子汤条。

  • 成全郎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其位在大夫之下,官阶从七品,系以原军器库副使改任本官职。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 水石

    见《石药尔雅》。为消石之别名,详该条。

  • 破血伤风

    病名。出《活幼心书》卷二。为跌扑损伤皮肤,外风侵袭,伤痕随时发肿,疼痛的证候。治宜活血疏风为法。

  • 心郁

    五脏郁证之一种。《赤水玄珠》卷十一:“心郁者,神气昏昧,心胸微闷,主事健忘。治宜肉桂、黄连、石菖蒲。”参见五脏郁证条。

  • 耳轮

    指耳廓边缘部分。见《针灸大成》卷十。参见耳条。

  • 治法之一。①指阻塞不通的病证用补益固涩的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塞因塞用。”详塞因塞用条。②外治法之一。即塞法。详该条。

  • 新针灸学

    书名。朱琏编。共分5篇:第一篇绪论;第二篇针灸治疗原理;第三篇为孔穴总论及针术,灸术方法;第四篇孔穴各论,按全身各部位分述孔穴的位置和主治;第五篇为各科疾病的针灸治疗。书末附以新中国医学者对针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