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阴病

太阴病

病名。《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多因三阳病传经入里,或寒邪直中,或内伤生冷所致。其特征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有腹痛等。《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伤寒分经》卷三:“太阴为寒藏,其宜温之证为最多,非一方可尽,故曰,宜服四逆辈,则理中、真武、附子等汤,俱可随证用之矣。”《伤寒附翼·太阴方总论》:“其来由有三,有因表虚风寒自外入者;有因下虚而寒湿自下上者;有因饮食生冷而寒邪由中发者。总不出于虚寒,法当温补以扶胃脘之阳,一理中而满痛吐利诸症悉平矣。”一说,太阴病有阴阳虚实之分。《伤寒贯珠集》卷六:“然太阴为病,不特传经如是,即直中亦如是,且不特伤寒如是,即杂病亦如是,但有属阴属阳,为盛为虚之分耳。”《伤寒医诀串解》卷四:“太阴为湿土,纯阴之脏也,从阴化者多,从阳化者少。病入太阴,何谓太阴之邪从阴化?《伤寒论》云:腹满,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时腹自痛是也,宜理中丸、汤主之,不愈宜四逆辈。病入太阴之邪从阳化,《伤寒论》云:发汗后不解,腹痛,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是也。”从阳化,即指太阴病转为阳明病。参见六经病、伤寒、太阴经病太阴脏病条。

猜你喜欢

  • 伤肉

    伤食之一。《杂病源流犀烛·伤食不能食源流》:“至于所伤之物,既种种不同,宜各用主治之药。……伤肉,轻者山楂,阿魏;甚者硝石、硼砂。伤狗肉,杏仁、山楂。”《张氏医通》卷二:“伤诸肉食,用草果、山楂。”亦

  • 失荣

    古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又名失营。因情志所伤,肝郁络阻,痰火凝结而成。病生于颈项,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固定难移;后期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气血渐衰,形容瘦削,状如树木失去荣华,故

  • 心下悸

    证名。①自觉近膻中处悸动不适。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溯源集》卷一:“所谓心下悸也,盖心之下,胃脘之上,鸠尾之间,气海之中,《灵枢》谓膻中为气之海也。”多因阳气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所致。

  • 沈目南

    【介绍】:见沈明宗条。

  • 痘疹心法秘本

    参见痘疹四合全书条。

  • 种玉

    出《广嗣纪要》。即种子。详该条。

  • 间歇运针法

    指针刺得气后每隔一定时间断续地给予捻转或提插等操作,使患者的针感得到保持或加强。每次运针或间时间隔可视病情而定。

  • 被动动作

    指推拿手法中运动肢体关节一类的手法。又称被动运动。由医生根据治疗的需要,在关节活动功能的许可范围内,活动病人的肢体关节。操作时,患者须放松肌肉,听任医生活动。在个别情况下,患者要协助用力或进行对抗。有

  • 滇南本草图谱(第一集)

    书名。经利彬等编。本书共选《滇南本草》中的药物26种,绘出原植物线条图26幅(每幅包括该植物各部解剖图)。各药所附图说部分,均有释名、原文(根据两种《滇南本草》及其他各种文献校勘)、形态(根据现代植物

  • 胡臭

    病名。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即狐臭。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