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阳少阳合病

太阳少阳合病

病名。指太阳少阳两经同时受邪,起病即见两经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伤寒溯源集·合病证治第十五》:“太少两阳经之证,并见而为合病。太阳虽在表,而少阳逼处于里,已为半表半里,以两经之热邪内攻,令胃中之水谷下奔,故自下利。”《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太阳与少阳合病,谓太阳发热恶寒与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并见也。若表邪盛,肢节烦疼,则宜与柴胡桂枝汤两解其表矣,今里热盛而自下利,则当与黄芩汤清之,以和其里也,若呕者,更加半夏生姜,是清和之中兼降法也。”参见太阳病少阳病、合病条。

猜你喜欢

  • 下气海

    经穴别名。出《灵枢·九针十二原》。即气海,又名丹田。详气海、丹田条。

  • 天部

    穴位深浅分部名。亦称“天才”。指浅层。参见人部条。

  • ①义同沇(yǎn掩)。流动貌。《素问·离合真邪论》:“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②宽缓无力。《难经·二十九难》:“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③畏寒状。《难经·二十九难》:“带之为

  • 昼夜证象同异辨

    从病情在日间和夜间的变化对比,来推断疾病的深浅进退的一种辨证方法。凡病昼增剧而夜安静,为阳有余,病在气分。夜增剧而昼安静,为阴有余,病在血分。昼发热而夜安静,为邪旺于气分,其病在阳。昼安静而夜发热,为

  • 叶天士女科医案

    书名。清·叶桂撰,陆士谔编。刊于1921年。全书分为调经门、胎产门、带崩门和血室门,每门又分类记述,集录了叶氏治妇科病的诊治经验,并附论脉二则。

  • 外三合

    气功术语。见秦仲三《气功疗法和保健》。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 验胎

    产科诊法。亦名候胎。是古代服中药检验是否怀孕的方法。《妇人良方大全》卷十一:“妇人经脉不行,已经三月,欲验有胎,川芎生为末,空心浓煎艾汤调下二钱,腹内微动,则有胎也。”

  • 肾实热

    指肾经邪热炽盛的病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病苦舌燥咽肿,心烦嗌干,胸胁时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背强急,体重骨热,小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热疼,四肢黑,耳聋,名曰肾实热也。”又:“病苦痹,身热

  • 补注洗冤录集证

    法医学著作。5卷。宋·宋慈撰,清·王又槐增辑,阮其新补注。本书是《洗冤集录》增补注释本的一种,也是流行较广的一种传本。参见洗冤集录条。

  • 温肾

    又名温水脏、煖水脏。属补阳法之一。即用温性药物补肾助阳。适用于肾阳虚损,命门火衰。症见腰痠膝软、阳痿早泄、自汗怕冷、虚喘耳鸣等。参见补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