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草药手册》。为金线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喉科泄秘》卷上,即崩砂疳口风。详该条。
喻其作用有如掣物引提上升的治法。即升举中气。如补中益气汤之治疗气虚下陷之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虚宜掣引之。”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鱼腥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丢了棒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因气虚所致的痰证。《症因脉治》卷二:“气虚痰,面黄肌瘦,六脉濡缓。”治宜健脾、益气、化痰。方用六君子汤等。参见痰证条。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二方。生附子、滑石各五钱,瞿麦、木通、半夏各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七片、灯心三十茎、蜜半匙,水煎服。治冷淋,小便淋漓涩痛,憎寒凛凛。
【介绍】:见叶劲秋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青葙子之别名,详该条。
出《日用本草》。为栗毛球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