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名。清·费伯雄撰。刊于1863年。包括《医醇賸义》、《医方论》二种。详各条。
疮疡内治法中“消、托、补”三大法则之一。见《集验背疽方》。凡疮疡溃后,毒势已去,正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宜用补法。如气虚者用四君子汤,血虚者用当归补血汤,气血俱虚者用十全大补汤,中气不足者用补
病名。见《黄氏喉科集学心竟》卷三。脚根喉风之别名,详该条。
五音之一。肾音羽,其音柔细尖利,沉而深。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即无莿根,详该条。
阴邪积聚而弥漫于内的脉象。《灵枢·终始》:“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死不治。”参见内关条。
见《救荒本草》。为小蓟之别名,详该条。
出《物理小识》。为黄练芽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缪坤条。
①见《福建民间草药》。为毛茛之别名,详该条。②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石龙芮之别名,详该条。③见《广东中草药》。为自扣草之别名,详该条。④见《安徽中草药》。为藁本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