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咳血

咳血

证名。①又称嗽血。见《济生方》。指咳嗽有血。来自肺脏者。多因外感风热燥火,或木火刑金,阴虚火动,灼伤肺络所致。《医林绳墨·血论》:“从嗽而来于肺者为咳血。”《症因脉治·吐血咳血总论》:“咽中胃管呕出名吐血,喉中肺管嗽出名咳血。”《赤水玄珠》卷九:“嗽出痰内有血者,名咳血,又云嗽血。其因有二,热壅于肺者易治,不过凉之而已,久嗽损于肺者难治,此已成劳也。”《张氏医通·诸血门》:“咳血者,因咳嗽而见血,或干咳,或痰中见红丝血点一两口,气急喘促。此虽肺体自燥,亦为火逆,咳伤血膜,而血随痰出也。……治宜六味丸加门冬、五味清金壮水为主,略兼阿胶贝母百合、款冬、紫菀,润肺止咳之剂。血止后胃虚少食,气息不续者,劫劳散半夏加紫菀茸及琼玉膏调理之。咳血久而成劳,或劳而咳血,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咽干颊赤,心冲潮热盗汗减食,异功散加阿胶,或四君子加黄芪鳖甲、麦冬、五味。阴虚火动而咳血,或痰中有血星如珠者,生料六味丸加茜根、乌贼骨、童便。”如外感风热者,症见喉痒干咳,血出鲜红,或痰少带血,口干鼻燥,或身热骨楚,脉浮数。治宜祛风宣肺润燥宁络,用桑杏汤、千金麦门冬汤加减。肝火犯肺者,症见干咳阵作,痰少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刺痛,心烦易怒,头胀头痛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润肺,和络止血,用柴胡连梅散或泻白散黛蛤散。②指咳血而少痰者。《景岳全书·杂证谟》:“咳血嗽血,皆从肺窍中出,虽若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盖咳血者少痰,其出较难;嗽血者多痰,其出较易。”参见嗽血、失血条。本病证可见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部结核、肺癌等疾病。

猜你喜欢

  • 李文来

    【生卒】:十七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昌期。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精于医术,与汪昂同时并稍晚,曾把汪昂所著《医方集解》、《本草备要》二书分类排纂,撮要合编,并补充部分伤寒、杂证,末附汪昂所作《三焦

  • 表热里寒

    指表有热而里有寒的证候。如平素脾胃虚寒,又感外邪。症见发热无汗、头痛咳嗽、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淡胖,微黄浊苔,脉浮缓。

  • 金簿

    出《药性论》。即金箔,详该条。

  • 挥霍撩乱

    霍乱病证之形容词。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字学》:“摇手曰挥,反手曰攉。”指上吐下泻,病势急暴。《医碥·霍乱》:“霍,言其手足之扰动如挥霍也,乱,言其内之邪正变乱也。”《证治汇补·霍乱章》:“

  • 经水不定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不调。详该条。

  • 脾浊

    溺浊之一。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科》。病因脾虚气陷,精微下注而成。证见小便浑浊,腰痛神疲,舌淡脉软。治宜健脾益气,升清固涩。用苍术难名丹、补中益气汤。参见便浊条。

  • 滞针

    指针刺后发生的针下滞涩而捻转提插不便等运针困难的现象。《针灸大成》:“如针至深处,而进不能,退不能,其皮上四围起皱纹,其针如生在内,此气实之极也。”多因患者精神紧张,操作失当,患者体位移动,或留针时间

  • 走鼠疮

    病名。见《外科活人定本》卷二。即瘰疬。详该条。

  • 心下痞

    证名。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胃脘满闷,按之柔软不痛者。多因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内伤元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注解伤寒论》卷四:“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而反下之,表中之阴入里,结

  • 缓方

    七方之一。方剂之和缓者。适用于体虚而患慢性病证的。《儒门事亲》卷一:“缓方之说有五,有‘甘以缓之’之缓方,糖、蜜、枣、葵、甘草之属是也;盖病在胸膈,取甘能恋也;有‘丸以缓之’之缓方,盖丸之比汤、散,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