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李氏草秘》。为金荞麦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即白喉。见清·郑若溪《喉白阐微》。症治参见白喉条。
即《汉方医学指南》。详该条。
寒证与热证交错在一起同时出现。如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热里寒、表寒里热等证。参见各条。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茅膏菜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承泣。见该条。
《眼科纂要》卷上方。柴胡、黄连、黄芩、赤芍药、蔓荆子、栀子、龙胆草、木通、甘草、荆芥、防风。水煎服。治目暴痒、暴肿、暴红,一、二日后,畏风畏明,见风、见光则痛如针刺,或泪下如滚汤者。
经外奇穴别名。出《腧穴学概论》。即肠遗,见该条。
①出《备急千金要方》。即胡麻花,详该条。②出《千金方》。为麻花之别名,详该条。
以感觉异常为表现形式的循经病理反应。其中以疼痛为主者称“循经性疼痛”;以其它异常感觉如麻、冷、热、痒、酸胀、蚁走样、吹风样或流水样感为主者称“循经性异感”。循经性疼痛和循经性异感,均属自发性循经感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