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麻醉法之一。是在头针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麻方法,即按针麻要求在头针刺激区针刺以进行手术。临床上可根据手术部位及手术所涉及的脏腑器官选取相应的刺激区。一般均须取用手术部位对侧的相应感觉区,其它均取
水泻之古称。出《素问·气交变大论》。又称注泄、注下。以其泄下如水注,故名。详水泻条。
《婴童百问》卷二方。硫黄、火硝、五灵脂、青皮、陈皮、半夏曲各等分。为细末,粟米糊为丸,麻子大,每服三丸,米饮送下。治小儿急惊,寒热吐泻,痰延壅盛。
指因脾胃虚弱而导致肺气不足的病证,多属气虚。脾为生化之源,故常以脾为本而肺为标。参见脾肺两虚条。
指第四胸椎。《素问·刺热篇》:“四椎下间主鬲中热。”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陈乾疽发两肩及两臂。三四日痛不可动,五十日身热而赤,六十日可刺,……。”证治同肩疽。详该条。
筋骨间的凹陷处。《灵枢·本输》:“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俞。”
【生卒】:1596~1672【介绍】:明末清初医家。名笠,僧名独立、性易,号天外一门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学多识,于诗文、翰墨、篆刻、医学无不精通。明亡后寓嘉兴濮院镇行医,乡居九年后去日本,剃度
综合性医书。简称《丹溪纂要》,或名《医书纂要》。2卷。明·卢和编注。刊于1484年。卢氏根据世传题名朱震亨撰的各种医著予以删正裁取编成此书。全书自中风、伤寒、瘟疫起至损伤、妇人、小儿证共78门,其中以
【介绍】:明末医生。字自昭。祖籍慈溪(今浙江慈溪),迁居到江苏嘉定。长于医理,崇祯年间(1628~1643年)任太医院判,著有《医宗指要》,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