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云南经济植物》。为黑阳参之别名,详该条。
古病名。见《儒门事亲》卷六。即脾疸。详该条。
书名。见《汉书·艺文志》。已佚。
见伤寒六书条。
经穴名。代号BL37。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大腿的后面,臀下横纹之中点直下6寸处。另说在承扶下3寸(《针灸大成》);或5.3寸(《针灸集成》)。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外侧为
横,指胃肠横满、郁积;解,通懈,弛缓之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谓肠胃伤于饮食,筋脉失养而弛缓无力。《素问经注节解》:“若过伤于饱,充塞肠胃,气满皮急,横逆不通,筋络紧束,几至
即有病。《素问·脉要精微论》:“故乃可诊有过之脉。”《灵枢·经脉》:“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唐代医官职称。共设4名,官阶正七品上。
《内经》十二脉之一。同紧脉。《诊家正眼》:“曰急者,紧之别名也。”
病名。见《喉科泄秘》卷上。即鹅口疮。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