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血汗

血汗

证名。见《奇效良方·诸血门》。又名红汗汗血肌衄。指汗出色淡红如血。多由火热炽盛,迫血外溢所致。《血证论·汗血》:“则知阳乘阴而外泄者,发为皮肤血汗矣。”《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有血汗者,汗出污衣,甚如苏木水湔染,即《内经》之症,则由胆经受热,血遂妄行,又与手少阴气并,故成此症。”《惠直堂经验方》卷四:“血汗,出汗红色也,血自毛孔中出,即肌衄,又名脉溢,乃虚弱极有火之症也。”治以清热泻火为主,辨别心火肝火胃火肺热胆热的不同,选用凉血地黄汤当归芦荟丸竹叶石膏汤人参清肺汤、定命散等方。如因气虚血少者,用当归补血汤加味。产后血汗,宜猬皮散。亦有因大喜伤心,血随气行者,用黄芪建中汤兼用小麦麦门冬,金银器煎汤调下妙香散。参见红汗、汗血、肌衄条。

猜你喜欢

  • 化源

    即生化之源。①五脏为生化之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故食岁谷以安其气,食间谷以去其邪,……折其郁气,资其化源。”②脾胃为生化之源。脾主后天,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需经脾胃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

  • 得宜本草

    药物学著作。又名《得意本草》、《绛雪园得宜本草》。1卷。清·王子接撰。刊于1732年。本书收录古今常用药物458种,分上、中、下三品,记述扼要。

  • 阳虚水泛

    脾肾阳虚,尤以肾阳(命门火)虚,温运失职,水液运行障碍,而泛溢于脏腑与躯体之间成为水肿、痰饮等证。《医宗必读》:“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

  • 腰软

    证名。见《医学入门》卷四。自觉腰部软弱无力。因于湿袭经络者,宜肾着汤、渗湿汤;风袭腰背者,宜牛膝酒;房室过度、肾阴不足者,宜八味丸、补髓丹、煨肾丸等;肾虚风袭者,宜安肾丸等方。参见腰痛条。

  • 川椒

    见《太平圣惠方》。为花椒之处方名,详该条。

  • 水激丹

    病名。见《外科启玄》卷八。为小儿丹毒之一。系足少阳胆经风火所致。证见两胁虚肿红热。治宜内服加味小柴胡汤,外用青黛末调香油或鸡子清涂患处。

  • 蛾症

    病名。即乳蛾。《冯氏锦囊秘录》卷六:“喉痹者,即缠喉风类也。……其候与前论蛾症相近,而治法不能无异。”参见乳蛾条。

  • 四时感冒

    病名。见《赤水玄珠》。亦称冒寒、小伤寒。指春夏秋冬四时外受风寒之邪而症状较轻者。详感冒条。

  • 两额

    推拿穴位名。位于太阳穴的上方。《幼科推拿秘书·穴象手法》:“两额,在太阳之上。”

  • 红芋荷

    见《江西民间草药验方》。为野芋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