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肝胀

肝胀

病证名。①胀病之一。《灵枢·胀论》:“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医醇賸义·胀》:“寒气上逆,则两气相积,而肝木怒张,胁下乃肝木之本位,痛引小腹,则壅极而决矣。当疏肝化浊,青阳汤主之。”《金匮翼·胀满诸论》:“肝胀,怒动肝火,逆于中焦,其症口苦,脉弦,胁及小腹胀满或痛,发则身热气逆是也。左金丸。”参胀病条。②指目睛无故脱出的怪疾。《增广验方新编·目部》:“眼珠无故涌出垂下,大便下血,亦有不便血者,名曰肝胀。羌活煎浓汤,乘热先熏后服,即入,或用羌活烧烟熏之,更妙。”

猜你喜欢

  • 隔皮取脓散

    《疮疡经验全书》卷四方。驴蹄、五倍子各一两,炒荞麦面二斤,白盐五钱,草乌四钱。为末,水调作饼,慢火炙黄,去火毒,研细末,醋调成膏,摊贴患处。治一切肿毒。

  • 广嗣全诀

    书名。12卷。明·陈文治撰。刊于1587年。卷1种子;卷2~3保胎及保产;卷4产后;卷5~10论儿科杂病;卷10~12痘疹。全书共200余篇,对于产科及儿科疾病论述较详。

  • 脚目草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落地生根之别名,详该条。

  • 谢坚白

    【介绍】:见谢缙孙条。

  • 客尘医话

    书名。清·计楠撰。3卷。刊于1804年。分杂证述略、妇科述略和产后述略,阐述作者诊治经验。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天蒜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绵枣儿之别名,详该条。

  • 下竟下

    《内经》诊法对体表部位时划分。出《素问·脉要精微论》。详上竟上条。

  • 桃子草

    见《湖南药物志》。为地桃花之别名,详该条。

  • 消痰

    祛痰法之一。是攻伐浊痰留滞的方法。多用能损伤元气,体弱者慎用。分为消痰平喘、消痰软坚。详各条。

  • 散笑

    经外奇穴名。出《刺疔捷法》。位于迎香穴下方,当鼻唇沟之中点处。主治鼻塞,面瘫,疔疮等。沿皮刺0.3~0.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