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细辛大黄丸,见该条。
出《覆岩本草》。为忍冬藤之别名,详该条。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洋金花之别名,详该条。
指本经罹病而取用他经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或称他经选穴法。如足阳明胃经的胃痛,取足太阴脾经的公孙;任脉为病的崩漏,取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等。
眼科病证。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翳之色白者称白翳。详翳条。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铜锤草之别名,详该条。
出《丹溪心法》。为栝蒌子之别名,详该条。
指热盛伤阴,筋脉失养所致的痉病。见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内科学讲义·痉证》。由于邪热壅滞,或热甚伤阴,筋脉失于濡养所致。症见壮热,项背强,口噤齘齿,手足挛急,腹满便秘,甚则角弓反张,神识不清,舌苔黄,
古刺法名。《灵枢·刺节真邪》:“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指五种大要的刺法。《黄帝内经太素》名五节刺。详各条。
古病名。又称注病。见《诸病源候论·诸注候》。即疰病。详疰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