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龙渊条。
出《药性切用》。为通草之处方名,详该条。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蟾蜍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自觉饥饿,但不欲食。多由寒湿阻胃或脾胃运化失常所致。《灵枢·大惑论》:“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治用平胃丸、泻脾丸、茱萸丸、升阳益胃汤等。
病证名。指惊风后出现的失音。多由津液受伤,肺肾阴虚所致。治法详久喑。
胃腔。《素问·调经论》:“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①《疡医大全》卷二十三方。雄黄、菖蒲、艾叶尖、朱砂以上均不拘量,蜈蚣一条。为细末,敷搽患处。治无名肿毒。②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方)。当归、红花、防风、制南星各105克,白芷72克。为细末,每
【介绍】:见洪遵条。
舌心燥黑苔、舌边白苔而干的舌象。为伤寒入里化热之候。若干黑苔刮之不尽,伴有壮热、谵语、口渴、不恶寒、或自汗从头而出,至颈而止等气分热盛症状,可清气分热,兼有里结肠燥时,可用下法(见《伤寒舌鉴》)。
参见本草纲目万方类编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