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白疕(bǐ 比)

白疕(bǐ 比)

病名。为一种慢性落屑性皮肤病。见《外科大成》卷四。又名蛇虱、疕风、松皮癣。因风寒或风热郁于肌肤,营卫失调;或营血不足,运行不畅,瘀于肌表,致使肌肤失养而成此病。多发于四肢伸侧,次为头皮及躯干,常对称发生。初起皮肤上出现边缘明显,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形如疹疥,逐渐扩大成片,上覆多层银白色皮屑。刮去表面皮屑则现红光皮面,再刮即可见筛状如露水珠样出血点。呈不同程度瘙痒。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治疗:初起宜清热解毒祛风润燥,内服搜风顺气丸防风通圣散血热者服犀角地黄汤凉血地黄汤。日久宜养血润燥,活血祛瘀,服养血润肤汤或血府逐瘀汤。外用牛皮癣药膏搽患处,亦可用苦参汤药浴。

猜你喜欢

  • 押手法

    指针刺时,如何使用押手协助刺手进针的方法。临床常用的有指切押手法,撮捏押手法,舒张押手法,骈指押手法等数种。详各该条。

  • 吕晚村

    【介绍】:见吕留良条。

  • 肩关节部靠下方呈窝状的部分,俗称胳肢窝。《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直者上出腋。”

  • 蛇啮

    病名。出《五十二病方》即蛇咬伤。可分无毒蛇咬伤和有毒蛇咬伤。前者危害不大,按一般外伤处理即可。后者伤后,局部逐渐红肿、疼痛,久则更剧,以至伤处起水泡,甚则发黑形成溃疡,出现头晕、头痛、出汗、胸闷、四肢

  • 李修

    【生卒】:六世纪【介绍】:南北朝时北魏医家。字思祖。馆陶(今河北馆陶)人。当过中散令、太医令等官职。曾汇集一百多人共同辑集《药方》一百多卷行世,已佚。

  • 脑痈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三。即脑疽之易破者。见脑疽条。

  • 胡璟(jǐng 景)

    【生卒】:十五世纪【介绍】:明代医生。金陵(今江苏南京一带)人。生平事迹不详,因子女几人死于痘疹,后根据钱乙等医家关于痘疹论述中的方药,在痘疹流行时,对其余子女进行治疗而痊愈,于是进一步采集诸家关于痘

  • 火郁发之

    治则之一。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王冰注:“火郁发之,谓汗令疏散也。”火郁,指热邪郁而内伏;发,发泄、发散。如温热邪至气分,症见身热、心烦,口渴无汗,舌苔粗黄,须辛凉透达,使病人微汗,则气分热邪可以

  • 莲花须

    见《医学正传》。即莲须,详该条。

  • 膑骨

    ①经穴别名。出《针灸大全》。即环跳。见该条。②解剖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