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瀛洲学士汤

瀛洲学士汤

喉症全科紫珍集》卷上方。乳香、没药防风各八分,川芎白芷薄荷各七分,栀子陈皮赤芍药天花粉皂角刺当归穿山甲各一钱,贝母金银花各一钱五分,甘草木通各五分,黄连四分。加灯心二十寸,竹叶十片,水煎服;木通、穿山甲初服一、二剂用,后剂减去;如火郁肺胃,清阳不升,加柴胡升麻各四分;凡初剂必加大黄,如老人加三钱,壮盛者加四至五钱,空腹服;利六、七次后,去大黄、木通、山甲,加桔梗牛蒡子。治喉痈喉蛾红肿不消,疼痛难忍,及一切痄腮颏痈疮毒阴疮疳疮未成脓者。

猜你喜欢

  • 周礼医官详说

    书名。1卷。清·顾成章撰。刊于1893年。作者认为周代的医官是最古的一种医事制度,并与清代太医院的医事制度有近似之处。本书参考历代注疏对《周礼》中有关医官的原文详加考订,可供研究医史的参考。

  • 常在

    气功术语。脾神的代名词。《简易方》:“脾名常在。”

  • 内实外虚脉

    脉象。来迟去疾之脉。为内邪有余,表气不足。《注解伤寒论·平脉法》:“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 印疮

    病名。出《外科问答》。即蓆疮。见该条。

  • 丫叉毒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八。即虎口疔。见该条。

  • 针刺手法

    简称针法或刺法。①指针刺时(包括进针、运针及出针)所使用的各种操作方法。②专指运针时所使用的各种促使针刺得气或保持与加强针感以及各种针刺补泻的方法。

  • 升阳益胃

    是升发脾阳,以治脾虚气陷,胃失降纳之法。脾升则健,胃降则和。临床用于劳倦伤脾,胃阳不振,表现为体重肢困、怠惰嗜卧、恶风厥冷、口苦舌燥、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等症,用升阳益胃汤等。

  • 犁头七

    见《陆川本草》。即犁头尖,详该条。

  • 过庭录存

    见继志堂医案条。

  • 二号垢象方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薄荷汤,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