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蛔虫又名蚘、长虫、蚘虫。状如蚯蚓,寄生在小肠内。静止时无自觉症状。在初期或有发热、咳嗽。肠蛔虫病时,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部不适,流涎,腹痛,易激怒,梦惊,夜间磨牙,鼻痒,偶有惊厥等症。蛔
经穴名。代号BL33。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第三骶后孔中,约当中膂俞与骶正中线之中点。布有第三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滞产,便秘,腰骶疼痛,坐骨神经痛,
《华佗神医秘传》卷三方。蟾酥一钱,半夏、羊踯躅各六分,川乌、胡椒、川椒各一钱八分,荜拨三钱。为末,每服半分,陈酒调服。用于痈疽疮疡施刀前的麻醉。
经外奇穴名。见《芒针疗法》。位于锁骨内1/3与外2/3交点向上1寸,当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处。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深部在前斜角肌外缘稍内处,正当臂丛神经根;并有颈浅及颈横动、静脉的分支通过。主治上肢瘫
又称中气下陷。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大成》。位于前臂桡侧,列缺穴上方之静脉处。主治中风口,下牙痛,手痛等。艾炷灸3~7壮。
【介绍】:清代医家。字逵宾。渌江(湖南澧陵)人,擅长针灸,撰有《勉学堂针灸集成》一书(1874年刊行)。
见悬枢条。
即暴聋。出《肘后方》卷六。详该条。
痧证之一。《七十二种痧症救治法·热痧》:“此系外受热邪,发热狂躁,一周时不治则死。治法:用三指拍曲池穴,拍出紫黯块,刺出微血;用香油钱刮两臂臑穴,余同上寒痧症各穴,服绿豆清汁碗半而愈。”参见痧、阳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