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痧要略
见痧法备旨条。
见痧法备旨条。
病名。见《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本病以腹部疼痛,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里
【介绍】:见胡澍条。
证名。指五脏六腑上升于头部的精气不足。《灵枢·口问》:“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聋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病证名。①指表邪因误下入里,无形之邪结于心下,按之柔和不痛的痞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②指气膈。多因忧思郁结所致。《医方考·痞门
书名。又名《幼科医学指南》。4卷。清·周震撰于1661年。1789年始有初刊本。卷1为儿科歌赋及议论;卷2为小儿杂症;卷3~4分别论述小儿心、肝、肺、脾、肾诸经病证及医案。现有近代刊本数种。
【介绍】:见刘完素条。
见《江西草药》。为合掌消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中草药》。为水杨梅之别名,详该条。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即海金沙草,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灵枢·九针十二原》。即气海,又名丹田。详气海、丹田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