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灵枢·骨度》。即骶骨、尾骨所在部位。参见尾骶骨条。
古刺法名。《灵枢·刺节真邪》:“刺有五邪。”指对五类病邪分别用不同针具予以针刺的治疗方法。《黄帝内经太素》名五邪刺。五邪为痛邪(疮疡)、大邪(病邪实盛)、小邪(正气亏虚)、热邪及寒邪。此“五者之病,皆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小儿丹毒之一。丹发两膀上,不过一日便赤黑色者谓之。治宜:栀子仁捣末,醋调敷。或用景天花捣绞汁,涂之。
病名,见《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即胞衣不下,详该条。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铜锤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唐代医生。蜀(今四川)人。生平欠详,其医术传给沈应善。
指第六胸椎。《素问·刺热篇》:“六椎下间主脾热。”
见草药图经条。
阳气不足,机能衰退的证候。《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通常多指气虚或命门火衰,因气与命门均属阳。肺主气,气虚多属肺气虚或中气不足,因而表气不固,故外寒;阳虚则阴盛,故命门火衰亦多见机能衰惫、浊阴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即肩疽。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