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振慄

振慄

证名。指身体畏寒而颤抖。①多因虚寒热郁所致。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凡此阳明司天之政……民病咳,嗌塞寒热发暴,振慄癃闭。”张志聪注:民病嗌塞,振慄诸证,皆悉燥热之气而为病也。”《伤寒广要》卷三:“振近战也,而轻者为战矣。战为正与邪争,争则为鼓慄而战,振但虚而不至争,故止耸动而振也。下后复发汗振寒者,谓其表里俱虚也。亡血家发汗,则寒慄而振者,谓其血气俱虚也。”参见振颤、战慄条。②是邪正交争激烈的表现。《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慄,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

猜你喜欢

  • 五变刺

    古刺法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有二义:①指四时变化和五俞穴相配合进行针刺,即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输。”②指五类疾病与五输穴相

  • 恶血

    ①证名。《素问·刺腰痛》:“衡络绝,恶血归之。”《灵枢·水胀》:“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均指溢于经脉之外,积存在组织间的坏死血液,故又称“

  • 寒热错杂证

    指寒证与热证错杂互见的病证。如《伤寒论》乌梅丸证即为治寒热夹杂者。《方函口诀》:“厥阴多寒热错杂之证。”除上下寒热交错之外,又有表寒里热证、表热里寒证等。详表证、里证、寒证、热证条。

  • 金丝七

    见《陕西中草药》。为红毛七之别名,详该条。

  • 羽叶竹节参

    见《中药志》。为羽叶三七之别名,详该条。

  • 胃阴

    胃分泌的液质,与胃阳相对而言。胃阴胃阳互相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纳食化谷功能。《临证指南医案·脾胃》:“知饥少纳,胃阴伤也。”温热病热盛肺胃,易致胃阴亏耗,出现烦渴,咽干,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

  • 死胎

    即胎死腹中。详该条。

  • 蜜香

    见《南方草木状》。为沉香之别名,详该条。

  • 周汉卿

    【介绍】:元末明初医生。松阳(今属浙江)人。医术精湛,尤擅针灸及外科手术。如一人患瞽十年,周用针从眦入睛背,掩其翳下之,目即能辨五色,一妇患狂症,刺其十指端出血而愈;有女患瘰疬,颈项腋下有瘘十九窍,周

  • 小九股牛

    见《云南中草药选》。为狗筋蔓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