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噎膈

噎膈

病名。见《济生方》卷二。《内经》作隔、鬲、膈中、隔塞、鬲咽。《备急千金要方》称噎塞。又名膈噎、噎、膈、膈气。①指食入阻隔,未曾入胃即吐出者。《医贯》卷五:“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②指饮食不得下,大便闭结者。《医学入门》卷五:“饮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③亦指反胃。《丹溪心法》卷三:“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渐。”本病有虚实之分。《金匮翼》卷三:“噎膈之病,有虚有实。实者或痰或血,附着胃脘,与气相搏,翳膜外裹,或复吐出,膈气暂宽,旋复如初。虚者津枯不泽,气少不充,胃脘干瘪,食涩不下。虚则润养,实则疏瀹,不可不辨也。”因忧思而气结生痰,交阻胸膈所致者,治宜解郁化痰,可用五膈宽中散香砂宽中丸启膈散等方。因酒色过度,肾阴亏损所致者,治宜滋补肾阴,可用六味地黄丸。因阴虚火旺瘀热交阻所致者,治宜养阴清火,活血化瘀,可用通幽汤滋血润肠丸。因津液枯槁所致者,宜生津益胃,可用麦门冬汤。因脾气亏损所致者,治宜益气健脾,可用补气运脾丸,噎膈证古分五噎五膈外感噎膈,内伤噎膈。根据症情不同,又有隔食格气梅核膈等。详有关各条。

猜你喜欢

  • 壁蟢窠

    见《外科全生集》。即壁钱幕,详该条。

  • 木檽

    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木耳之别名,详该条。

  • 哺儿法

    哺养小儿方法。见《幼幼新书》卷四。①《肘后备急方》:儿新生三日,应开腹,助谷神,碎米浓作饮,如酪,与儿大豆许,数令咽之。②《备急千金要方》:儿哺早不胜谷气,三十日后,虽哺勿多。不嗜食,强予之,复生病。

  • 寒痧

    痧证之一。①指寒饮太过,痧毒寒凝胸中的病证。《痧胀玉衡·寒痧辨》:“若一有食积血阻于中,而服大寒之饮,则食不消、积不行、血不散,而痧毒反冰伏凝阻于中,未有得宁者矣……,是名寒痧。”治宜放痧救治,后用三

  • 暑温

    病名。指发生于夏季的温热病。可见于乙型脑炎等病。暑多挟湿,暑温则指暑热偏盛者。《温病条辨·上焦篇》:“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主要症状有壮热口渴,心烦而赤,汗多少气,脉象洪大等。病程中极

  • 瞳人反背

    病证名。指瞳人倾偏一侧之严重者。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瞳人反视。证见眼“珠斜翻倒转,白向外而黑向内也”(《审视瑶函》)。本症为神珠将反之严重者,目珠斜倾于一侧,其黑睛可全为眼眶所掩没。属目偏视之重

  • 赤脉贯睛

    眼科病证。见《原机启微》。又名赤脉贯目。《审视瑶函》:“目不因火则不病,……赤脉贯目,火益炽也。”症见“或一赤脉,或二、三赤脉,不论粗细多少,但在此边气轮上起,贯到风轮,经过瞳外,接连那边气轮,……非

  • 凤单展翅

    小儿推拿方法。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又名凤凰单展翅。操作方法有三种:①右手大指自小儿总筋处按揉至关中,再用掐法,性温热,治寒症(见陈氏《小儿按摩经·手诀》)。②左手跪顶小儿一窝风处,右手食指将小儿大指

  • 伤寒霍乱

    病名。指内伤饮食兼感寒邪引起的霍乱。《张氏医通》卷四:“伤寒吐利,由邪气所伤,霍乱吐利,由饮食所伤,其有兼伤寒之邪,内外不和,加之头痛发热而吐利者,是伤寒霍乱也。”治宜理中、四逆之类,或藿香正气散,胃

  • 张仲景五脏论

    脏象著作。敦煌出土卷子。唐初写本。书名虽题仲景,文中多记汉后诸医之论,当属托名之作。主要论述五脏机理、病源及常用药物。原件分别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英国伦敦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