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方。硫黄不拘量。以柳木槌研细,生姜汁调,炊饼,再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汤送下。治寒呕,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
出《神农本草经》。即刺蒺藜,详该条。
见《兰台轨范》卷七。即半夏汤第一方,见半夏汤条。
见《本草崇原》。即虻虫,详该条。
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
即曲骨。《千金要方》曲骨作屈骨。
病名。又称痧气、痧胀。见《通俗伤寒论·伤寒兼痧》。详痧气条。
书名。见《宋史·艺文志》。2卷。宋·刘彝撰。据《宋史》刘彝本传记载:“刘彝……知虔州,俗尚巫鬼,不事医药,彝著《正俗方》以训斥淫巫三千七百家,使以医易巫,俗遂变。”原书已佚。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形圆而小,疮口内有油者。治同疔疮。
七方之一。药味合于双数或由两味药组成的方。《儒门事亲》卷一:“偶方之说有三,有两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复方之偶方,盖方之相合者也。病在下而远者,宜偶方也;有数合阴阳之偶方,谓二、四、六、八、十也,皆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