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湖南药物志》。为苦芙之别名,详该条。
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朱砂莲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即猫须草,详该条。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二。指小儿壮热惊厥而啼,为热邪炽盛上窜于心,灼伤阴液而成。临床常兼有面黄颊赤,神志恍惚不宁。治宜清热安神。用钩藤散。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左右串。见该条。
自汗证之一。《证治汇补·汗病章》:“肾虚自汗,潮热咳嗽。”《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二十:“肾虚自汗,夜热骨蒸。”治宜滋肾以固封藏,可用都气丸、五味子汤等方。参见自汗条。
见南川药物试验种植场《常用中草药手册》。为地桃花之别名,详该条。
①《圣济总录》卷四十八方。细辛二两,炙甘草、炮姜、五味子、茯苓各四两。为末,每服一钱匕,食后,临卧白水送下。治肺中寒,咳唾浊沫。②《证治准绳·幼科》集八方。天花粉半两,炙甘草二钱半。为末,每服一钱,蜂
见《中药材手册》。为巴戟天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中药志》。为黄花母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