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切法

切法

①刺法名。指针刺时以拇指指甲切压穴位,以使局部气血宣散然后下针的方法。《针经指南》:“切者,凡欲下针,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针灸问对·十四法》:“凡欲下针之时,用两手大指甲与穴傍上下左右四围掐而动之,如刀切割之状。”本法源于《素问·离合真邪论》“切而散之。”②推拿手法的一种。有二法:①《灵枢·刺节真邪》即掐法。《肘后备急方·救卒客忤死方》:“心腹绞痛胀满气冲心胸……令切鼻柱下也。”②用手掌尺侧小鱼际肌处进行叩击。

猜你喜欢

  • 喉毒药

    见《广西植物名录》。为毛冬青之别名,详该条。

  • 大便秘结

    证名。见《丹溪心法附余·燥门》。简称便秘。也称大便难、大便不通、大便秘涩。一般指大便排出困难或三四天以上不大便者。有正虚与邪实之不同。《医学正传·秘结论》:“肾主五液,故肾实则津液足而大便滋润,肾虚则

  • 经汁血

    出《神农本草经》。即月经。详该条。

  • 气郁怔忡

    病证名。《不居集》卷二十二论气郁怔忡:“失意之人,怀抱抑郁,气生痰涎,涎与气搏,心神不宁,脉必沉结,或弦者是也。”治宜疏肝和营,解郁化痰。用逍遥饮、益营汤、温胆汤等方。参见怔忡条。

  • 齿虫

    病名。《外台秘要》卷二十二:“齿虫,是虫食于齿。”即牙虫。详该条。

  • 忽林失

    【介绍】:元代医家。蒙古族。任尚膳院使,统领尚食、尚药局。

  • 产后乍寒乍热

    病证名。见《千金要方》卷三。亦名产后寒热往来。由产后气血虚损,阴阳不和或败血留滞,经脉阻闭,营卫不调所致。《经效产宝》:“阴阳不和,败血不散,皆作乍寒乍热……,二者何以别之?答曰:时有刺痛者败血也,但

  • 导引

    一作道引。以主动的肢体运动为主,并配合呼吸运动或自我推拿而进行的一种锻炼身体、防治疾病的方法,也是古代养生方法,后为道家承袭。《庄子·刻意》:“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

  • 子嗽

    病名。出《妇人良方大全》卷十一。亦名子呛、妊娠咳嗽。多因孕后血聚养胎,阴虚火动,或痰饮上逆,外感风寒等,致肺气失宣,气机不畅,发为咳嗽。阴虚火动者,兼见潮热颧红,短气乏力,宜滋阴清热,用麦味地黄丸加减

  • 胆俞

    经穴名。代号BL19。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胆之背俞穴。位于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