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青树子
出《濒湖集简方》。为冬青子之别名,详该条。
出《濒湖集简方》。为冬青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证治准绳·杂病》。本病气轮自平,水轮尚明,惟风轮高耸而起(《审视瑶函》),与旋螺突起之翳色青白,累及瞳神不同。类似今之圆锥角膜。
小便不利证之一。见《症因脉治》卷四。因寒湿搏于经络者,小便不利而兼见骨节烦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恶风,身微肿,脉濡缓。宜用甘草附子汤、术附汤等方。因寒湿内结者,属少阴病,症见小便不利,腹痛,四肢沉重,
【介绍】:唐代医家。京兆(今陕西境内)医工,将药物按性味功用分类解释。删去重复,又附以诸药制使畏恶解毒相反相宜者为一类,撰《本草性事类》1卷,佚。
骨名。足内踝的俗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在内者名内踝,俗名合骨。”
即皮内针疗法。见该条。
化痰法之一。适宜于风、痰相兼的病理。常见有:①风邪外束,肺气不利,以致气壅痰升。出现头目昏痛,咳嗽多痰,脉浮缓等症。治宜祛风化痰止嗽。②内风(肝风)挟痰,由于湿浊不化,凝而为痰;或火热内炽,炼液为痰。
见《济阴纲目》。即胞寒不孕。详该条。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薄荷五分,生石膏八钱,荷叶一角,陈仓米、益元散(包煎)各三钱,知母四钱,鲜竹叶三十片,桑枝二尺。先加芦筍二两,灯心五分,同石膏先煎,后入他药,同煎服。治不恶寒但发热,自汗不解,心
证名。即牙龈肿。治法:属风邪入侵者,宜疏风消肿,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属血虚者,宜补血养血,可选用四物汤、归脾汤、炙甘草汤等加减。属肾阴虚亏,虚火上炎者,宜滋阴降火。可选用知柏地黄汤、大补阴丸等。
古代医学分科之一。正骨疗法由来已久。宋代设疮肿兼折疡科,正骨属折疡范畴。元代始用正骨科,作为十三科之一。明代改为接骨科,但其治疗范围未变。为专门治疗骨关节特别是骨外伤疾患的学科。参见十三科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