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诗词古文>李祎生平

李祎生平介绍

李祎(?-743年),唐朝宗室、名将,神武军的创建者,唐太宗李世民曾孙,吴王李恪之孙,张掖郡王李琨之子。少年有志,历任诸州刺史,治理有方;进而执掌帅印,战功卓著。729年(开元十七年)石堡城一役大破吐蕃,促成两国数年之间无交兵的和平局面,并以军功恩泽先人;732年(开元二十年),抱白山之战大破奚和契丹,俘虏敌酋,驱逐叛逆。743年(天宝二年),迁太子太师;当年十月初三(公元743年10月24日),李祎任太子太师时患病,后死于官任之上,终年八十余岁。他去世后,唐玄宗痛惜良久。>>查看李祎的诗词古文

生平

友谦封爵

  李祎少年就很有志向,对母亲非常孝顺,与家人相处的也很和睦,抚养弟弟李袛以友爱而著称于世。710年(景龙四年),李祎任太子仆,兼徐州(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别驾,加授银青光禄大夫。本来作为长子,李祎应该继承爵位,但是李祎坚持让给自己的弟弟李袛,唐中宗非常赞赏他的品性,因此特别封他为嗣江王作为嘉奖,以承袭唐太宗十一子李嚣的爵位。

  710年(景云元年),李祎出任德州(治安德,今山东陵县)刺史,此后又调任蔡(治汝阳,今河南汝南)、衢(治信安,今浙江衢县)等州刺史。

初掌军权

  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李祎多次担任蜀州(治今四川崇庆县)、濮(治鄄城,今山东鄄城东北)等州刺史。由于李祎为官清廉,治理严办,不论官员还是百姓敬畏且信服他,因此被朝廷日渐重用,被调任京城为光禄卿,随后又调任将作大匠,后因母亲去世辞官丁忧。丧期未满被复起为瀛洲刺史,李祎上表坚决请求服满三年之丧,得到准许。724年(开元十二年),唐玄宗改封其为信安郡王。

  727年(开元十五年),丁忧期满复出,官拜左金吾卫大将军,开始掌握军权。

  从713年(开元元年)起,吐蕃连续进犯唐蕃边境。727年(开元十五年)闰九月,吐蕃与东突厥连兵入寇,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君毚率军掩击吐蕃,途中遭回纥瀚海司马护输埋伏,力战被杀,河、陇震动。鉴于河陇一带形势危急,唐玄宗决定派遣得力的官员前去镇守。十月十三日,唐玄宗任命李祎为朔方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摄御史大夫。又以朔方节度使萧嵩为河西节度等副大使。萧嵩又将刑部员外郎裴宽引为判官,与原判官牛仙客俱掌军政,这才使河、陇地区的人心才逐渐安定下来。不久,李祎迁礼部尚书,仍继续担任朔方军节度使。

唐蕃战争

  唐玄宗继位前,唐在与吐蕃的战争中屡吃败仗,尤其是河陇战场,不占任何优势。后来唐军依托一系列坚固据点——军镇,相对集中兵力,实行机动防御,并伺机反攻,逐步扩大了控制区域。吐蕃则以河西九曲之地(今青海东南黄河曲流处)为后勤基地,不断攻掠河陇一带。此后,经多年战,唐巩固了河陇一带的防务,加上国力的不断增强,唐玄宗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对吐蕃主动发起进攻。

  起初,吐蕃军占领唐朝辖地——鄯州鄯城县以西的石堡城(又称铁刃城,在今青海湟源西南)后,即派重兵把守,并以此为前沿阵地,屡屡出兵,攻扰唐河西、陇右等地区。唐朝视其为心腹之患,决定攻取这一战略要地。729年(开元十七年)三月,唐玄宗命李祎与河西、陇右地区驻防将帅共议攻城大计。但诸将均认为:“这个城池占据险要,又被吐蕃所重视,大军深入,敌人必会全力据守。战事如果不能胜利,退败会狼狈”,主张“不如按军不动持重,根君形式发展再决定”。但李祎则认为,石堡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必须尽快夺回,他说道:“为人臣子的节操,怎么能害怕艰险?如果必须寡不敌众的后果,吾将以死报效。对国家有利,这个身体有什么可惜的?”

  决定做出后,李祎又认真研究了攻城战术。因为石堡城依山而建,易守难攻,只有一条山道通往城中,如果采取强攻,将顿兵坚城之下,即使攻克,也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于是李祎大胆地决定采取远距离奔袭战术,偷袭石堡城,以求出其不意,速战速决。一切准备就绪,李祎亲率大军日夜兼程杀奔石堡城,吐蕃守城官兵果然措手不及,伤亡甚众。二十四日,唐军以极小的代价顺利地攻克了石堡城,缴获粮储器械非常多。随后李祎留兵据守要害,令吐蕃军无法前进。自此,唐河西、陇右地区连成一片,各路唐军可以四处巡逻,拓境达千余里。唐玄宗闻讯大喜,下令改石堡城为振武军。

  石堡成一役,李祎力排众议,坚持出兵,又出敌不意,远距离奔袭,攻其不备,夺取重镇,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这一战同时沉重打击了吐蕃,由于连战连败,吐蕃国内哗然,只好再次派遣使者求和请婚,远嫁吐蕃的金城公主也从中斡旋。唐玄宗这才应吐蕃请求,送与诗书。729年(开元十七年),因为李祎有此军功,唐玄宗追封他的父亲李琨为工部尚书,追封赠吴王。730年(开元十八年),双方约以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为界,并于甘松岭(今四川松潘境)及赤岭互通市贸。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唐蕃两在赤岭树碑纪念,双方边将均参加了这一庆典。一直到737年(开元二十五年),两国数年之间无没有交兵,李祎可谓功不可抹。

  李祎军功显赫,且担任朔方节度使的要职,手握实权。时任宰相的宇文融害怕李祎拥有的权利,又担心他对唐玄宗日益增长的影响,同时还可能防备他会加强萧嵩的政治地位而对己不利。因此,他安排御史李寅弹劾李祎,被李祎悄悄得知,李祎于是通过玉真公主和高力士上奏唐玄宗。当李寅后来将弹劾状呈上时,唐玄宗怒加驳斥,李祎未受非难,宇文融反而被贬为汝州(治梁县,今河南临汝)刺史,此时他担任宰相只有一百天。

唐契战争

  河陇一带的形势得到缓解后,东北的的形势却变得紧张起来。724年(开元十二年)时,契丹王李郁于卒,弟李吐于继位。

  李吐于与大臣可突于互相猜忌。725年(开元十三年),李吐于投奔唐朝,不敢返回,唐玄宗封其为辽阳王,留他在京城宿卫。可突于于是立前任契丹首领李尽忠之弟李邵固为主。唐玄宗为全力对付吐蕃,只好答应他的请求,封李邵固为广化王,奚王苏鲁为奉诚王。730年(开元十八年),契丹王李邵固派可突于入贡,同平章事李元纮对他无礼,使可突于不满而归。五月二十六日,可突于杀害李邵固,立屈烈为主,率其部众并胁迫奚部众人背叛唐朝投降突厥,奚王李鲁苏及其妻子韦氏、李邵固的妻子陈氏都投奔唐朝。

  唐玄宗闻讯,立即下制,令幽州长史、知范阳节度事赵含章率部征讨,又命中书舍人裴宽、给事中薛侃等于关内、河东、河南、河北等分道招募勇士。六月二十三日,玄宗又以单于大都护忠王李浚(即后来的肃宗李亨)遥领河北道行军元帅,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为副元帅,率程伯献、张文俨、宋之悌、李东蒙、赵万功、郭英杰等十八总管继讨奚与契丹叛乱部众,后因故未能成行。

  732年(开元二十年)正月十一日,唐玄宗以李祎为河东、河北行军副大总管,将其由西北调至东北,率兵进击奚、契丹。二十八日以户部侍郎裴耀卿为副总管。三月,李祎率裴耀卿、赵含章等分道进攻,含章军先与奚、契丹兵相遇,奚、契丹望风遁去。这时,平卢先锋将乌承玼对赵含章说:“奚、契丹,都是很厉害的敌人。前日离开,不是因为害怕我,而是要引诱我,应该按兵不动以观其变。”但赵含章却执意不纳,仍率部追赶,遂与契丹和奚众在抱白山(似为白狼山,或白鹿山,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境)展开激战。可突于率伏兵一齐杀出,唐军大败。恰好乌承呲率本部兵马从西面向契丹发动突然袭击,契丹与奚众抵挡不住,遂向后逃走。二十六日,李祎率唐军主力赶到,奋勇追击,大破奚、契丹,俘斩甚众。可突于率残部远逃,其余众流窜山谷;奚酋李诗琐高率5000余帐投降,李祎凯旋而归。唐玄宗封投降的契丹李诗琐高爵位归义王,并将虽他一起投降的部落五千人安置在幽州归义县(今北京房山东南)并重设县置,李诗琐高同时被任命为义州都督。

  抱白山之战,在唐军初战失利的情况下,李祎及时率主力赶到,并果断展开追击,终大破奚、契丹,给其以沉重打击。四月的夏天壬辰日,李祎因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兼关内支度、营田等使,兼采访处置使,增加领导泾、原等十二州,并使得他的两个儿子因此而得到官职。
功勋晚年

  由于李祎功绩卓著,屡遭他人嫉妒,很多战功朝廷都不知道,所以赏赐不能与其功勋相称,非常可惜。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李祎迁兵部尚书,朔方节度大使。这一年,李祎曾因为国家用度不足请求放任私铸,被仓部郎中韦伯阳认为不妥而搁置意见,或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衢州刺史。此后又出任滑(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怀(治河内,今河南沁阳)二州刺史。

  740年(开元二十八年)六月,李祎拜太子少师,以年老致仕。743年(天宝二年),迁太子太师;当年十月初三(公元743年10月24日),李祎时任太子太师因病去世,终年八十余岁。唐玄宗闻讯痛惜良久,追赠太尉。

家庭成员

祖先

  祖:吴王李恪。

  父:赠吴王李琨。

子孙

  赵国公李峘。

  李峄。

  梁国公李岘,夫人独孤峻;孙李孝孙,孙女范阳卢浩妻,名未载。

  李峡。

  李嵒。

  李峦。

  李岗。

  李祎家教甚严,教子有方,三个儿子李峘、李峄、李岘后皆至达官,自有列传,于时有令名。根据唐制,三品以上官员可以门前立“戟”,以示尊贵,当时兄弟三人同住长兴里第,门列三戟,两国公门十六戟,一、三品门十二戟,荣耀无人可比。

猜你喜欢

  • 钟浚

    钟浚,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知涪州乐温县(清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四)。三年,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元丰中权将作少监(《元丰类藁》卷二一《钟浚将作少监制》)。哲宗元祐中为京西、淮东、淮南诸路提刑(《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九、四六六、四六七)。绍圣元年(一○九四),知湖州。

  • 石严

    生平无考。《全唐诗逸》收诗2句,录自日本大江维时编《千载佳句》卷上。

  • 徐贲

    (1335—1393)元明间苏州府长洲人,字幼文,号北郭生。工诗善画。为十才子之一,又与高启、杨基、张羽合称吴中四杰。元末为张士诚掾属。张氏亡,谪临濠。洪武二年放归。后授给事中,改御史,巡按广东。官至河南左布政使。以征洮岷军过境,犒劳不时,下狱死。有《北郭集》。

  • 吴承恩

    (1500—1582)明小说家。山阳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科举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后任浙江长兴县丞。耻为五斗米折腰,拂袖而归,专意著述。自幼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善谐谑,晚年作《西游记》,叙述唐高僧玄奘取经故事。另有《射阳先生存稿》、《禹鼎志》等。

  • 王行

    (1331—1395)元明间苏州府吴县人,字止仲,号淡如居士,又号半轩,亦号楮园。淹贯经史百家,议论踔厉。元末授徒齐门,与高启、徐贲、张羽等号为十友,又称十才子。富人沈万三延为家塾师。明洪武初,有司延为学官。旋谢去,隐于石湖。赴京探二子,凉国公蓝玉聘于家馆。蓝玉党案发,行父子坐死。能书画,善泼墨山水,有《二王法书辨》,另有《楮园集》、《半轩集》等。

  • 茅坤

    茅坤(1512~1601)明代散文家、藏书家。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明末儒将茅元仪祖父。嘉靖十七年进士,官广西兵备佥事时,曾领兵镇压广西瑶族农民起义。茅坤文武兼长,雅好书法,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反对“文必秦汉”的观点,至于作品内容,则主张必须阐发“六经”之旨。编选《唐宋八大家文抄》,对韩愈、欧阳修和苏轼尤为推崇。茅坤与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同被称为“唐宋派”。有《白华楼藏稿》,刻本罕见。行世者有《茅鹿门集》。

  • 袁州佐

    袁州佐(?—1671)字左之,山东济宁人,清朝官吏。顺治十二年进士,授陕西乾州知州。州佐在甘州久,言边境要害战守状,原委斠然。谓边地民稀,宜用开中法,分河东盐引三之一输粟河西资军食;又宜简练乡勇,拔置卒伍,不待召募,可坐收精锐。时诏简监司具才望者入为卿贰,州佐在选,会卒,未及用。

  • 邱道隆

    邱道隆,字懋之,上杭人。正德甲戌(1514)进士,知顺德县。时值岁歉,立法赈饥。毁淫祠,新学舍。擢江南道御史,首请逐佛郎机入广南、停浙江织造二事。及巡山西,督河东盐课,疏请开濬古永丰渠,建盐仓,处屯军,补额课。言皆硕画。时分守太监黄玉,怙恃逞威,道隆列罪状劾之。再巡四川,又劾分守少监阎良。会有旨举用人才,凡所疏荐,皆一时耆宿。以鲠直触忌,出知南雄府。端方持大体,僚属凛凛奉法。常大书“畏天悯人”四字以自警。以亲老告归。

  • 周星薇

    周星薇,乌程人。同知叶绍棻室。

  • 皇甫湜

    皇甫湜(公元777—835年),中国唐代散文家。引字持正,唐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淳安)人。十多岁时就漫游各地,投梁肃,谒杜佑;后又结交顾况,师从韩愈,还求见江西观察使李巽,作书献文,希图荐举,未成。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湜在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不第。他广为交游,与白居易、李翱、刘敦质等人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