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óng

龙姓的来源主要有四个。一是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龙氏,舜帝时大臣。纳言是古代官名,他的后代以龙为姓氏。二是传说源自御龙氏之后。尧的后代刘累,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受夏帝的赏识,被赐氏为“御龙”,其后裔有以龙为姓氏的,即为龙姓。三是传说源自豢龙氏之后。相传董父,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他的后代有以龙为氏的,即为湖北龙氏。四是出自牂牁(治所在今贵州)大姓。西汉时的牂牁大姓中有龙姓一族。

龙氏分布广泛。约在汉朝时期,龙姓主要繁衍于今甘肃和湖北、湖南境内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间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龙姓为避战乱而渡江南迁。宋、元时期,龙氏开始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南方龙姓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从龙氏发展迁徙过程体现出北方龙氏与南方各族相融,也体现着少数民族龙氏与汉族及其他各民族相融。今日龙氏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等地为多。

龙姓历史人物有龙且,项羽帐前第一猛将。少时跟随项梁、项羽起兵,与项羽情若兄弟,每战皆亲身奋勇杀敌,深得项羽信任。后在齐国由于大意轻敌,误中韩信水淹之计,最后力战不胜而死。龙太初,宋代诗人,他在拜见王安石时,作《沙诗》一首,深得王安石赏识,引为上宾。

龙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五十六位。


舜纳言龙之后,或曰出于御龙氏。(见《广韵》)

龙氏,舜臣也,龙为纳言,子孙以名为氏。又董父,己姓,以能畜龙,故氏为豢龙氏。今望出天水,武陵。(见《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

牂牁大姓有龙氏。(见《华阳国志》)

且弥王、焉耆国王均龙姓。(见《北史》)

▲<汉>龙述,京兆人,零陵太守。<宋>龙太初,诗人。<清>龙为霖,成都人,潮州知府。

猜你喜欢

  • 社南

    读音:shè nán【源】 其先为齐倡,徒居社南,因以为氏,见《风俗通》(1,7,9,12,60)。【望】 扶风,见《集韵》(17)。【布】 古时扶风安陵(故城在今河南鄢陵西北)有此姓(7,12)。历

  • 崗根

    读音:Cānggēn【综】 蒙古族姓。内蒙古巴林右旗北部有此姓(384)。

  • 石戶

    读音:Shíhù【源】 居于石户者,因以为氏,见《姓氏寻源》(60,62)。【人】 石户子农,相传为舜之友,舜以天下让之,子农负妻携子入于海,终生不返(7,21)。

  • 周生

    读音:zhōu shēng【源】 ①帝尧之后有周生氏,见《路史》(60,62)。亦见《姓苑》(12,21)。 ②三国时魏国侍中周生烈,本姓唐,外养于周氏,因以周生为氏(17,26)。【人】 周生丰,汉

  • 读音:Piāo【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中日姓氏汇编》(401)。山东新泰(359)、安徽淮南(362)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黑龙江省之嫩江县、河北之

  • 射姑

    读音:Shègū【源】 春秋时曹庄公之后,见《姓考》(17)。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收载并注此音。《姓氏词典》亦收,其据《姓考》注云: “源于姬姓。周曹庄公之后。

  • 伯蘇

    读音:Bósū【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喀喇沁(23,63,260)。【变】 一作〔白苏〕(260)。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喀喇沁地方,乃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

  • 读音:yì【源】 系自姬姓。春秋时鲁季孙意如之后(17,60,62)。亦见《姓苑》(6,9,12,15)。【望】 齐郡(17,60,418)。【布】 广东顺德(363)、台湾台北(68,261)等地均

  • 读音:ào匈奴有奥鞬王,奥姓出此。或为奥屯、奥鲁所改。(见《姓氏考略》)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大同、运城、朔州,陕西之韩城,上海之松江县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

  • 突利

    读音:Tūlì《姓氏词典》 引 《新唐书》 收载。其注称:“唐有突利设。”未详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