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

二卷。北朝时颜之推(531-约590)撰。颜之推字介,山东琅琊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县)。其父勰,对《周官》、《左氏学》很有研究,颜之推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十二岁时,正值梁湘王绛自讲老庄,于是拜绛为师,后又兼习礼传,博览群书,无不通晓,显露出很高的才华。后来湘东王绛失败,颜之推被虏至北齐,曾为中书舍人,参与起草诏会之事,官至黄门侍郎,平原太守。齐亡入周,为御史上士。隋文帝兴起,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甚见礼重。不久,染病而死。颜氏家族的教育很有章法,颜之推说:“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加之他生于乱世,长于戎马,闻见颇多。为训诫子孙后代,他结合自己从小受到家庭教育的经历,撰成《颜氏家训》一书。《颜氏家训》名曰《家训》,是为教导子孙而作,但实际上,该书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很广,诸如教育、历史、文学、训诂、文字、音韵、民俗、社会、伦理等,反映了颜之推的全部社会思想,已超过一般概念上的《家训》。《颜氏家训》共二十篇,七卷,今本止两卷。钱曾《读书敏求记》记载“有宋钞淳熙七年,嘉兴沈揆本七卷,以闽本、蜀本及天台谢氏所校五代和凝本参定,末附考证二十三条,别为一卷,且力斥流俗,并为二卷之非。”现《颜氏家训》仅存二卷,其教育思想贯穿于全书所有章节。《颜氏家训》一书,从内容到写作方法上,它平凡而不流于凡庸,实而多异于世俗,在南方浮华北方粗野的气氛中,保持平实的作风。自成一家之言,所以被看作处世的良轨,广泛地流传在士人群中。这部家训所及,远不限于颜氏一家的子孙后代,是“由近及远,争相矜式”,已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典型教材,影响广泛且深远,后人对它评价极高。袁衷《庭帏杂录下》说:“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后来许多家庭教育专著,如唐无名氏的《太公家教》,宋代司马光的《家范》,清代孙奇逢的《教子家训》,以及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无不受《颜氏家训》的启示和影响,反映出一脉相承的关系,颜之推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先驱者。《颜氏家训》的主要家庭教育理论是,强调子女的早期教育,对子女“威严而有慈”,不娇惯溺爱,家长以身作则。培养子女,要使子女养成勤学的习惯。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颜之推指出:“自古明王圣帝,犹需勤学,况凡庶乎?”他厌恶象士大夫那样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消磨岁月。他告诫子孙后代,与其不学无术,一生愧辱,不如数年勤学。之推教育子孙,要掌握一技之成,以为自立之本,反对依赖父母。他说:“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精致器用,使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义经书。”他告诫子孙后代,“有学艺者,触地而安”。在对待子女婚姻问题上,颜之推主张“自今仕官不可过两千石,婚姻勿贪世家。”之推特别鄙视那种在婚姻嫁娶时,只重对方家产多少的庸俗观念,指出:“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锱铢”。结果贫荣求利,反招羞耻,不可慎与!当然,在《颜氏家训》这部书中,也有其糟粕之处。如宣扬“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的天才论,“牡鸡晨鸣,必致祸也”的贱视妇女的思想,以及鄙视劳动人民为“小人”等观念,都应摈弃。关于《颜氏家训》的刻本,主要有明刊颜氏传书本,明正德戊寅苏州同知颜如瓌刊本,明万历戊寅袁志邦刊本,明万历三年重刊成化程伯祥本,汉魏丛书本。《知不足斋》仿宋刊本七卷,附考证一卷。抱经堂刊本七卷,赵曦明注,卢文弨补注。高安全书本,《子书百种》本,藏书十三种本,《四部丛刊》本、《四库全书》本等。

猜你喜欢

  • 西湖名胜

    一卷,附普陀名胜。清佚名撰。《西湖名胜》传钞本,为一卷,后则附有普陀名胜。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浙省司道议议定将皇帝南巡临幸之处,分部经管,随时修缮。兹篇则将各名胜之分管详述。其谓内行宫,嘉松分

  • 罗源县志

    三十卷,首一卷。清卢凤岑修,林春溥纂。卢凤岑,曾任罗源县知县。林春溥,闽侯县人,翰林院编修,著述甚富。罗源明时已有志乘。清时又数修。卢氏任县令后,以邑乘又有百余年未修,延林春溥纂成此书。道光十一年(1

  • 汉魏六朝墓铭纂例

    四卷。清李富孙撰。李富孙(1764-1843),字芗沚,浙江嘉兴人。嘉庆拔贡。学有本源,与伯兄超孙、从弟遇孙有“后三学”之称。经史、诗文等无不研究。本书的体例仿明代王行的《墓铭举例》,但他欲溯墓铭之原

  • 榕阴新检

    八卷。明徐撰。字惟起,更字兴公,闽县(今属福建)人。生卒不详,布衣终身。聚书数万卷,并亲自校订,以博洽闻名一时。该书主要记福建古人事迹,分孝行、忠义、贞烈、仁厚、高隐、方技、名儒、神仙八门。其意旨乃在

  • 堪斋诗存

    八卷。清顾大申(约1662年前后在世)撰。顾大申本名镛,字震雉,一字见山,华亭(上海松江)人,生卒年均不详。顺治九年(1652)进士。授工部主事。曾辑有《毛诗》、《楚骚》及《文选诗》、《唐人诗》。自著

  • 汉纪

    三十卷。东汉末荀悦(148-209)撰。悦字仲豫,东汉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任黄门侍郎,迁秘书监、侍中。作《申鉴》五篇,撰史书《汉纪》,另著有《崇德》、《正论》等文章数十篇。汉献帝因班固《汉书》内

  • 履坦幽怀集

    二卷。明祝淇(约1470前后在世)撰。祝淇,字汝渊,号梦窗,海宁(今浙江海宁县)人,生卒年不详。其子祝萃曾为刑部主事、广东左布政,祝淇以子萃贵,封赠刑部主事。淇无功名仕途经历,亦未见称于当世及后代。著

  • 通俗常言疏证

    四卷。近人孙锦标撰。是书仿《恒言录》,疏证通俗常言,颇增收后起词语。卷首有1924年作者自序。有1925年南通孙氏石印本,日本《明清俗语辞书集成》第二辑收入。

  • 维摩诘所说经玄义

    六卷。隋代释智撰。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条。《维摩诘所说经玄义》是智奉晋王(隋杨广)之命所制的略本。《玄义》大旨以解说五重玄义,显不思义为主。言称不思议以人法为名,不思议以真性解脱为体,不

  • 棉阳学准

    五卷。清代蓝鼎元(1680-1733)撰。蓝鼎元见《平台纪》条。此书成于雍正戊申年(1728),作者以普宁知县署理棉阳(今浙江潮阳),作此书作为训导当地学校士子而用。卷一为“同人规约”,卷二为“讲学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