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郓城县志

郓城县志

①八卷。明宋嘉穗修,孙鲸纂。宋嘉穗,字大年,福建邵武人,举人,崇祯四年(1631)任郓城县知县。期满调往德平县。郓城县旧有志。然自明隆庆元年王敬纂修后,至崇祯初未再重修。宋嘉穗任县令后,以白莲教起义后邑中情况多有变化,乃设局重纂,延孙鲸主其事。历数月而成是志。《郓城县志》崇祯七年刻本。兹篇条理清楚,纲目明晰,记述严谨,考证精细。实为明县志中之佳作。②八卷。清张盛铭修,赵肃纂。张盛铭字又新,广西桂林人,举人出身,康熙五十二年(1713)任郓城县知县。赵肃,邑人。考郓城县志,创修于明正德年间,再修于嘉靖十四年(1535)陕西邠州人赵若唐任知县,三修于隆庆元年(1567)王敬,四修于崇祯七年(1634)知县宋嘉穗,五修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知县陈良谟,六修于此。张盛铭任郓城县知县后,以陈志为蓝本,邀集邑中绅士,分任采访,历数月而志成。《郓城县志》康熙五十五年(1716)刻本。此志体例完备,资料翔实。其中以沿革目记述甚详。③十六卷,首一卷。清毕炳炎、胡建枢修,赵翰銮等纂。毕炳炎,光绪年间任郓城县知县。胡建枢字星舫,安徽凤阳人,举人出身,光绪十七年(1891)任郓城县知县。毕炳炎莅任后,见旧志距当时已一百七十年未经续修,于是召集邑中绅士,商讨重修之事,然志稿未成,毕炳炎调任,胡建枢继任知县,遂成此志。《郓城县志》光绪十九年(1983)刻本。全书十六卷首一卷,分十二门,为:卷一方域志,卷二建置志,卷三田赋志,卷四学校志,卷五人物志,卷六职官志,卷七至卷八选举志,卷九灾祥志,卷十忠节录,卷十一至卷十二节孝录,卷十三至卷十五艺文录,卷十六恩荣录。此志资料丰富,内容充实。其中新增学校志,尚有一定参考价值。此外,在灾祥人物中,详述了咸丰年间农民起义军活动情况,可供研究者参考。

猜你喜欢

  • 舜典

    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

  • 玉照定真经

    一卷。不著撰人姓氏。旧本题作晋郭璞撰、张篆注。但《晋书》郭璞本传不言有此书,《隋志》、《唐志》、《宋志》以下诸家书目皆不著录,故决非郭璞之书。考其正文与注,如出一手,极可能是张箓依托郭璞之名而为此书。

  • 麻姑集

    十二卷。明陈克昌(约1541前后在世)编。陈克昌,仁和(今属浙江杭州)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官至建昌府同知。麻姑,系山名,为建昌所属;唐人颜真卿著《麻姑仙坛记》后,多有题咏。陈克昌汇成此集,所

  • 锦里新编

    十六卷。清张邦伸(详见《庆诞记》)撰。该书原名《锦里新闻》,因与段成式书同名,遂改定今名。锦里即成都别名。此书记蜀中人物,至清初为断凡《明史》有载或系明朝科第者,概不收录。卷首有邦伸自序及凡例。分名宦

  • 广安州新志

    四十三卷首一卷,清周克堃纂修。周克堃,字幼安,邑人,同治优贡,初为县令,累擢至道员。其关心桑梓文献,所适以稿自随,而志成于归田之后。于金石古迹,尤逐处经心。此篇原名《广安新志》,为周幼安私家著述,其费

  • 春秋左传详节句解

    见《春秋左传句解》。

  • 通鉴地理今释

    十六卷。清吴熙载撰。熙载原名廷风,字熙载,以字行,号让之,仪征(今江苏仪征县)人。是书释以今地,多采齐次风、戴东原、徐呈伯、董方立、沈子敦之说,对《通览》中所载地名之异同沿革予以考证,指出其今名。熙载

  • 白氏六帖

    见《白孔六帖》。

  • 武林游记

    一卷。明高攀龙撰。高攀龙(1562-1626),字存之,又字云从、景逸,江苏无锡人,万历进士。官左都御史,因反对魏忠贤,被革职。其与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为东林党首领之一。后拒捕投水

  • 诗经存固

    八卷。明叶朝荣撰。朝荣字良时,福清(今属福建省)人,生卒年不详。隆庆元年(1567)进士,授九江府(今属江西省)通判,官至养利(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知州。著有《芝堂遗草》七卷,及《诗经存固》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