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推度灾

诗推度灾

① 一卷。明孙珏辑。谓或齐诗授受之遗。所辑共计十二条,没有注明出处。现据考证,首条“阳本为雄”等二十五字,引见《太平御览》,“雄雌俱行”等二十四字,引见《广雅·释天音义》,“惟上天下地”等八字,引见《太平御览》,而《说郛》则引作“璇玑铃”,不知谁对谁错;“月三日成魄”条,引见《事类赋·天部》;“关雎有原”条,引见《太平御览》;“邶国为结蝓之宿营室之精也”条,“邶结蝓之宿”,见李淳风《己巳占》,“营室之精也”,应当是注,此处属于误引;“庚者更也”条,见《魏志·文帝纪》;“上出号令”条,前三十三字,引见《初学记》,“诗曰”以下文字,似乎不是纬文;“百川沸腾”条,引见《诗正义》;“挠弱不立”条,引见《太平御览》。其余各条无可考。该辑本有《古微书》本行世。②一卷。清黄奭辑。所辑共计四十二条。赵在翰、马国翰两辑本所辑录的条文,该本均收入,其中赵在翰辑本赵氏按语4条,该本收入时都隐去了赵氏之名。引“开元占经”条文,比马国翰辑本要详细一些。例如,“有继周而王者”条、“外规有云”条、“百姓空虚”条、“上出号令”条等,都增加了根据清河郡本辑录的内容,其中又有许多其他辑本所没有的文字。该辑本有汉学堂刊本行世。③一卷。清赵在翰辑。所辑共计二十条,均注明出处。“上清下浊”等八字,引见《太平御览》,而赵氏只引了《古微书》;又“外规有云”条,亦引《古微书》。另外,“庚者更也”条,赵氏认为是“孔门弟子尊师之记”;“阳生酉仲”条,赵氏认为“阴阳以形气言”;“关雎有原”条,赵氏认为“与诗叙忧在进贤义合,八当作九,注义亦本叙说;“邶结蝓之宿”条,赵氏认为“结”应当是“蛣”等等,赵氏的见解都是正确的。该辑本有七纬本行世。④一卷。清马国翰辑。所辑共计四十三条,均注明出处。只有“雄雌俱行”等二十四字,没有注明出处,现据考证,此条引见《广雅·释天音义》。另外,“作邑于丰”条、“契母有娥”条,也没有注明出处,大概转引自《古微书》。其中“日蚀君伤”以下十二条条文,引“开元占经”,都是其他辑本所没有的内容。该辑本有玉函山房刊本行世。⑤一卷。清乔松年辑。所辑共计十六条。该辑本有些引证似不妥当,例如“邶国为结蝓之者,营室之精也”条,乔氏引杨升庵《丹铅录》,似乎就没有必要。“邶结蝓之宿”见李淳风《乙巳占》,其中注有“营室星”三字,“营室之精也”五字与“营室星”三字,文字上虽则略有不同,但意义上是相同的。所以,这几个字应该是注语,而不是纬文。该辑本有纬捃本行世。

猜你喜欢

  • 春秋衷要

    六卷。清李式谷(详见《易经衷要》)撰。式谷深于经学,撰有《五经衷要》七十二卷,该书是其中的一种。第一卷为隐公、桓公,第二卷为庄公、闵公,第三卷为僖公、文公,第四卷为宣公、成公,第五卷为襄公,第六卷为昭

  • 东皋文集

    十三卷。附录一卷。明陆渊之撰。陆渊之,字克深,号东皋,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生卒年不详。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改庶吉士,擢礼部主事,进员外郎。弘治四年(1491)迁河南右布政使。著有《东皋文集

  • 江夏县志

    ①四卷,清马仲骏纂修。马仲骏,字澹庵,河南宜阳人,举人,官江夏知县。江夏县志,明万历以前无可考。万历十九年(1591)知县颜文选延邑人郭正域始修,其志不传。清康熙十二年(1673),命直省各修通志,省

  • 西庵集

    九卷。明孙蕡(1338-1393)撰。孙,字仲衍,广东南海人。洪武三年(1370)举于乡,旋登进士。授工部织染局使,迁虹县(今安徽泗县)主簿。召入为翰林院典籍。出为山东平原主簿,坐累逮系。旋释之,规为

  • 雪舫诗钞

    八卷。清周宣猷(约1736年前后在世)撰。周宣猷(生平详见《柯椽集》辞目)。此集共八卷。所录皆为其自乾隆十六年(1751)至乾隆二十二年所作之诗。分年编次。前七卷名《菤葹小草》,后一卷为《南巡纪盛》。

  • 青楼韵语

    四卷。明张梦徵辑。张梦徵,号六观居士。生平不详。此书广收历代妓女诗词汇为一编。其中有晋代一人,南齐一人,梁代一人,隋代一人,唐代三十四人,宋代二十五人,元代十人,明代一百一十四人,共一百八十人,作品五

  • 莲华经石刻

    十四卷。明代董其昌(生卒年不详)书。原本为七卷,因每卷析为二,故称十四卷。大体书成于明万历廿七年(1599)至万历三十八年(1610),相距长达十二年之久。有经文近十万字,洋洋大观。但石之存佚不可知。

  • 九正易因

    无卷数。明李贽(1527-1602)撰。贽本名载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晋江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官至姚安府知府,师从王艮之子王襞,为学颇反传统,反对以孔子之是非定是非,被

  • 大学还旧

    一卷。清王廷植(生卒年未详)撰。“还旧”意为圣人之旧,即从旧本,但是书也不尽从旧解。以为《大学》指古圣人之学,《大学》之道,即圣人之道,纲领圣人之学,条目学圣人之学;纲领在止善,条目在格物。“大学之道

  • 说文引经考

    二卷。清吴玉搢(1699-1774)撰。玉搢字籍五,号山夫,晚号顿研、钝根,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廪贡生,官凤阳府训导。仕途不顺,遂潜心于金石文字之学,著述尚有《别雅》、《金石存》、《六书述部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