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蛮书

蛮书

十卷。樊绰撰。樊绰,生平不详,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到安南(今越南河内),为安南经略使蔡袭幕僚。时值南诏第三次进攻安南,交趾一战,蔡袭全家和随从70余人战死,樊绰长男樊韬及家眷14人一并陷没。樊绰于城陷时携带印信浮水渡富良江得免,开始作调查。大约用了两年的时间,“录蛮界程途及山川城镇、六诏始末、诸种名数、风俗条教、土宜物产、六睑名号、连接诸蕃,共录成十卷”。五年六月,朝廷授以夔州都督府长史,又“问蛮夷巴夏四邑根源,悉以录之,寄安南诸大首领。”同时,“详录于此,为《蛮书》第十卷事,庶知南蛮首末之序”(《蛮书》卷四、卷一〇)。《蛮书》是樊绰在深入调查基础上,并参考袁滋《云南记》、韦齐休《云南行记》以及《后汉书》、王明通《广异记》、《夔城图经》等文献撰成的。十卷所记,依次为:云南界内途程、山川江源、六诏、名类、六睑(南诏对“州”的称呼)、云南城镇、云南管内物产、蛮夷风俗、南蛮条教、南蛮疆界接连诸夷国名。该书是最早系统记述云南地区历史、地理、民族、物产、风俗以及制度等情况的专门著述,宋代以来颇受重视。《新唐书·南蛮传》主要取材于该书,《资治通鉴》考辨南诏史事多采该书。《太平御览》所收录《南夷志》,即该书别名,是校勘今本《蛮书》的重要参考。自宋至明初,其书流传不绝。《永乐大典》所录,名为《云南史记》。此后,便少有人提及该书。清修《四库全书》,始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先排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后又写入《四库全书》。再后,鲍廷博又重刊于《知不足斋丛书》。其它各本,都是上述三种版本的翻刻本。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向达《蛮书校注》,是目前最新的一个校勘、注释本。

猜你喜欢

  • 周颂口义

    三卷。清庄述祖(详见《毛诗考证》)撰。庄氏治经重在大义,述祖承其家学,卷中所称闻之世父,即谓庄存与也。开篇论“清庙”之诗曰:“《清庙》之诗所以立人道之极,故欲使在位者遍闻之,明乎清庙之诗,然后知文王之

  • 佣吹录

    首集二十卷,次集二十一卷。明文德翼(生卒年不详)撰。此书全采集古人新巧字句,在杨慎《谢华启秀》的基础上增益而成。其录多不注出典。亦多有伪误。

  • 梅花草簠藏器目

    不分卷。清丁彦臣藏。丁彦臣(1829-1873),字砚丞,又字筱农,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少有才略,穷居读书。投山东军。巡抚阎敬铭、丁宝祯皆雅重之。署山东省粮道。丁在浙西原以藏书著名,其藏书印记有八千

  • 万卷楼遗集

    六卷。明丰坊(约1523年前后在世)撰。丰坊字存礼,号南禺。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礼部主事。后坐法避吴中,改名道生,字人翁。其博学工文,家藏书万卷,故有“万卷楼

  • 夏小正集解

    四卷。清顾问撰。顾问,字桐阴,高邮(今江苏高邮)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是书就黄叔琳注本而重加考订,经文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相折衷,传则参考金履祥《通鉴前编》。总目后有乾隆四十九(1784)自识,并

  • 今古舆地图

    三卷。明沈定之辑,吴国辅,审定。沈定之,浙江四明(今宁波市)人。吴国辅字期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氏序云:“余父执四明沈定之,究心经世,起而修辑,与予共商,不宜自秘,乃梓之以公于世”,据此该书为沈

  • 铁桥金石跋

    四卷。清严可均撰。严可均(1762-1843),字景文,号铁桥,浙江乌程(今吴兴)人,文字学家。嘉庆举人。研究文字音韵之学。主要著作有《说文声类》、《说文校议》、《铁桥漫稿》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

  • 诸儒检身录

    一卷。清令狐亦岱(生卒年不详)撰。令狐亦岱字太峰,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初任左翼宗学教习,后升任缙云县知县。《诸儒检身录》是令狐亦岱任官缙云县知县时所作,是一部杂纂之作。此书杂采诸儒格言,分八门,一

  • 静宜吟稿诗

    一卷。清于修儒撰。于修儒,生卒不详,字子进,辽宁铁岭人。清代诗人。此书有同治十一年(1872)刊本,书前有李德霄所作序言,卷中有《读月鹿堂文集评》一篇,书后有作者自己所写跋语,此书共收诗一百二十八首。

  • 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