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满汉合璧佛说阿弥陀经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种同卷

满汉合璧佛说阿弥陀经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种同卷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鸠摩罗什(343-413),汉语意译为“童寿”,略称罗什或什,龟兹人。原本为印度婆罗门族,生于龟兹,随母七岁出家,十二岁即在龟兹升座讲《转法轮经》。才智过人,明大乘佛学。五十八岁时(402)被姚兴迎请入长安(今西安),礼以“国师”。并于同年,应姚兴之请,住逍遥园西明阁,从事译经历十一年,至弘始十五年(413)卒。所译出经论三百余卷,第一次系统介绍了大乘性空缘起学,运用达意法,“自信诸译所传非谬,可供后世流通”。并带出一大批教界高僧,罗什门人号称三千,后世有“四杰”、“八俊”、“十哲”之称。罗什于中国文化贡献颇大,与真谛、玄奘、不空(另一说为与真谛、玄奘、义净)并称为中国“四大译经家”。鸠摩罗什所译《佛说阿弥陀经》、《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主要内容分别是:1.《佛说阿弥陀经》、简称《阿尼陀经》,是叙说阿尼陀佛净土功德庄严而劝念佛往生的经典,是佛无问自说的经、净、土三经之一。主要略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令人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不染不乱,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共有三种汉文译本,即鸠摩罗什译本;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本,今佚;唐玄奘译本。满文译本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书成于清乾隆中叶以后。2.《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简称“往生咒”,原附于阿弥陀经不思神力传,计五十九字,一十五句。主要内容是叙龙树菩萨梦中感此咒,耶舍三藏诵此咒,天平寺秀法师口授此咒,言人能诵此咒,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保护,无令怨家而得其便,现世常得安隐。临命终了时,可任运往生,免苦、轮回受灾难。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旧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罗什译本。亦称《心经》。所旨义理在于发挥菩萨三三昧相应行中以空相应为第一,行空相应的菩萨即不坠二乘,而可严净佛土,成就有情,疾得无上正等正觉。依此义,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为空相应行,进而说由空无所得为方便,遣五蕴执,契证实相。全经结构是,一先明能观智,即深般若;二辨所观境,先以得涅槃果,次得菩提果。阐明诸佛皆依深般若观慧相应无所得实相,而得一切智智之义。明般若一出,可除世间一切苦。经未尊重赞叹般若波罗蜜多,以为大神咒,大明咒等。此经译本很多,既有汉、满、蒙藏文译本,亦有英、日文本。现《佛说阿尼陀经》常见版本是大藏本。《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常见于《龙藏》贞字函。“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常见于《龙藏》翔字函。

猜你喜欢

  • 考信编

    七卷。明杜思撰。思字子睿,邓县(今属河南)人。嘉靖进士,官至青州府知府。是书皆载上古之事。其目有二:原始考,始自盘古氏讫于燧人氏;读坟考,始自庖牺氏,讫于帝魁。编年纪月,记动、记言,全作策书之体。题曰

  • 诗苑天声

    二十一卷。清范良(生卒年不详)编。范良字眉生,徽州(今安徽)人。此集为通代诗选,共二十一卷。集中所选自汉到明代的诗作为五类:一为乐章;二为应制;三为应试;四为朝堂;五为馆课。并于每类之前,各冠以小引。

  • 历代三宝记

    十五卷。隋代费长房(生卒年不详)撰。长房,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本出家为僧,博学而精于玄理。北周建德三年(574)废佛法时还俗。隋初被召任翻经学士,在大兴善寺国立译场参加译事。自开皇四年至十七

  • 澄鉴堂石刻

    四卷。清张井得文与可、苏东坡所画竹,属钱泳为其摹刻题咏于石。张井字芥航,道光时为何道总督。此竹为万廉山旧藏,其子万少山献于张井。文与可所画竹,宋元人题咏者有苏轼、范纯仁、米芾、柯九思、吴仲圭、扬廉夫、

  • 尚书旧疏考正

    一卷。清刘毓崧撰。刘毓崧字伯山,江苏仪征人,道光二十年举优贡生,从其父刘文淇受经文。刘文淇曾作《左传旧疏考正》,并在自序中说,考正了《左传》旧疏之后,其余诸经《易》、《尚书》、《毛诗》、《礼记》等的旧

  • 剪彩集

    二卷。明张之象(1507-1587)撰。之象,字玄超,一字月鹿,号王屋山人。华亭(上海松江)人。其自幼聪颖,博览群经,才能为时贤所推重。曾任浙江布政司经历。但终因性情不合于流俗,投劾而归。之象一生著述

  • 毛诗多识编

    七卷。明林兆珂撰。兆珂字孟鸣,莆田(今属福建省)人。生卒年不详。万历甲戎(1574)进士,官刑部郎,历知廉州、安庆。著有《毛诗多识编》、《考工记述注》、《檀弓述注》、《杜伯子诗钞》等书。是编本陆机《毛

  • 易义来源

    四卷,清金士麒撰。金士麒字仁甫,武进人。此书以阐释卦象为宗,以来知德易学为主。故名《易义来源》。按来知德《周易集注》一书,专取“系辞”中“错综其数”一语论述易象。有卦情之象、卦画之象、大象之象、中爻之

  • 郭侍郎奏疏

    十二卷。清郭嵩焘(1818~1891)著。郭嵩焘,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道光进士。曾任广东巡抚,总理衙门大臣,并首任驻英公使,后兼驻法公使。著有《养知书屋遗集》、《使西纪程》、《郭嵩焘日记》。郭

  • 汲古编

    四卷。不著撰者姓名。其书杂抄古事。分为七十三门。内容舛误很多。如伊尹耕有莘之野,乐尧舜之道,三聘就汤,阿衡作相。此事应列于名臣类中,而列于忠烈门中,与程婴、公孙杵臼相连。每门之末,必留数页空纸,似备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