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毛郑诗考正

毛郑诗考正

四卷。清戴震(1723-1777)撰。戴震字慎修、又字东原,号杲溪,休宁(今安徽屯溪市)人,清代著名思想家、考据学家。商贩家庭出身,少而好学。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中江南乡试,后屡考进士不第。乾隆三十八年(1773)奉诏充《四库全书》纂修官,授翰林院庶吉士,以病卒。著有《孟子字义疏证》三卷、《方言疏证》十三卷、《毛郑诗考正》四卷、《郑康成诗谱考证》一卷、《杲溪诗经补注》二卷、《尔雅文字考》十卷、《屈原赋注》九卷、《大学补注》九卷、《中庸补注》一卷、《仪礼考证》一卷、《尚书义考》二卷、《原善》三卷、《校正水经注》四十卷、《戴东原集》十二卷,另有《声韵考》、《声类表》、《考工记图》、《勾股割圆记》、《葬法赘言》等书。戴震少时勤学好问,长成后对经学、天文学、历算学、地理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均有深入研究。震治经重证据,不轻信,“实事求是,不主一家”(钱大昕语);重训诂,重考据,于古代名物之考释颇有创获,且善于从训诂探讨古书之义理,成为乾嘉时代“皖派”考据学大师;又精研哲理,以考证、训诂阐发古书哲理,批判宋以来理学家之唯心主义观点,建立了戴氏哲学体系。《毛郑诗考证》一书,既不遵毛,亦不遵郑,而是以考据资料为依据,实事求是,故结论颇为公允。如《出车》诗,毛诗序以为是文王时诗,是“劳还率(帅)也”,郑玄亦以为是文王时诗,但说是文王“遣将帅及戍役”之词,与毛诗不尽相同。戴震经考证认为文王之臣无南仲氏,由此否定毛、郑之说,而断为宣王时诗。据《史记·匈奴传》及桓宽《盐铁论》看,汉时早有是说。《后汉书·马融传》记马融治《诗经》,亦认为诗出于宣王之时。故戴震之说颇有根据。是书在补正训诂方面亦有成就。有《戴氏遗书》本、清抄本。

猜你喜欢

  • 黄介庵集

    十一卷。明黄淮(1367-1449)撰。黄淮,字宗豫,永嘉(属浙江)人,洪武三十年(1397)进士,除中书舍人,累官至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谥文简。著有《省愆集》、《退直集》、《归田集》等。据黄虞

  • 拾雅

    二十卷。清夏味堂撰。夏味堂字澹人,江苏高邮人。是书谓之“拾”者,盖所以拾《尔雅》、《广雅》之所遗也。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曰:“澹人以阮云台(元)《经籍纂诂》、王怀祖(念孙)《广雅疏证》上下千古,

  • 经史正音切韵指南

    一卷。元刘鉴编撰。简称《切韵指南》。刘鉴字士明,关中(今陕西一带)人。另著《经史动静字音》,未见传本。刘氏生平不详。据其自序,此书成于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自序云:“仆于暇日,因其旧制,以成十

  • 老子新解

    见苏辙《道德经解》。

  • 含山县志

    ①三卷。明牟蓁修,蒋椿等纂。牟蓁,字龙崖,四川巴县人,进士,嘉靖三十二年(1553)来任含山县知县。含山志旧附于《和州志》,明正统六年,一修于朱沅,正德十三年,再修于黄标,嘉靖七年,三修于易鸾。牟蓁来

  • 溪山堂草

    四卷。明沈思孝(1542-1611)撰。沈思孝,字纯,浙江嘉兴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累官右御史。著有《奏录》,已著录。是集乃其晚年之作。凡四卷。思孝名入琅琊四十子之列。论者称其晚交姚士粦,故间

  • 鲁礼祫禘义

    ①一卷。清黄奭辑。此本春秋庄公以其三十二年节,前半剪截太甚,春秋二字当衍;儒家之说节,与袁钧所辑《鲁礼禘祫义》同;有其尸后稷庙中至绎祭则同一日,视袁本为备;误以《魏书·礼志》引《郑志》昭公十一年至祫于

  • 诸儒学案

    八卷。明刘元卿(1544-1609)撰。刘元卿字调父,初号旋字,改号泸潇,安福(今属江西)人。隆庆举人。会试对策,极陈时弊,主考官不敢录取。归师同邑刘阳,遂绝意科名。后召为国子博士,擢礼部主事。未几,

  • 立山词

    一卷。清张琦(1764-1833)撰。张琦初名翔,字翰风,又字宛邻,阳湖(今江苏常州)人。道光举人,先后出任章丘、馆陶等地知县,任上均有政绩。工于诗文,擅长书法,舆地之学尤其所长,曾撰《战国策释地》,

  • 清夜录

    一卷。宋俞文豹(详见《吹剑录外集》)撰。此书其它书目均不载,惟《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小说家类存目。所记皆宋时杂事,叙事次序较为杂乱。而且所叙之事,在其它书籍中多已见到。明陶宗仪《说郛》第三十八卷载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