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易学四同

易学四同

八卷。别录四卷。明季本(1485-1563)撰。季本字明德,号彭山,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长沙府知府。该书以“四同”为名,大概是因为朱熹《本义》首列九图,说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之易,有孔子之易,四者不同,而季本很不赞同朱说,故以“四同”标目,含针锋相对之意。季书大旨在于发明杨简之易,宗主心学,所以不免堕于虚渺。又承欧阳修之说,认为《系辞》是讲师所传,并非孔子所作,因而肆意割裂经文。如《系辞上传》第八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至赜”至“拟议以成其变化”九十五字,季说前五十六字重出,后三十五字应并于第十二章。又如《下传》“夫乾,确然示人易矣”三节,季分之为二章,又以“天地之大德曰生”一节合第十章“将叛者其辞惭”为第三章。凡此等等,大都依据吴澄所定之本而加改窜。吴澄治《易》说多可取,虽乱改经文,总体上可算是瑕瑜并存,功过两当。而季本说理不及吴澄,却效法他乱改经文,这又在吴澄之下了。他的《别录》包括《图文余辨》二卷和《蓍法别传》二卷。前者分内外篇,内篇辨朱子九图之误,论证后天图非文王所作,这是对的。至于说先天圆图也有可疑,则仍拘限图中,不敢断然确定。外篇杂论术数之数,涉及《皇极经世》、《易林》、《京房易传》、《火珠林》、《太玄》、《潜虚》、《洪范》、《九九数》、《参同契》,甚至对梅花数也有辨诘,稍嫌泛滥。《蓍法别传》也分内、外篇,据自序云:“发明蓍法本旨者,定为占辨、占例、占断,合卜筮论为内篇;若象占取应于易词之中,物类增分于易象之外,及以己意断占有验而非出于易理之自然者,为外篇。”《浙江采集遗书总录》载《易学四同》八卷刊本,又《图文余辨》二卷,《蓍法别传》二卷,皆刊本,“以上二种总名《易学四同别录》,与前书统为一编”。该本为原刊全帙,与季本《自序》所云相合。今北京大学藏有明嘉靖四十年刻本《易学四同》八卷,也是原刊本,不过《别录》已佚。《明志》、《经义考》载《别录》各一卷,当误。

猜你喜欢

  • 禹贡汇疏

    十五卷。明茅瑞征(详见《虞书笺》)撰。《禹贡汇疏》计有图经二卷、汇疏十二卷、附录一卷。图经部分,上卷共二十四图,皆取自郑晓《禹贡图说》;下卷亦二十四图,系瑞征个人补辑。汇疏部分,九州每州一卷,共九卷;

  • 说文新附通谊

    二卷。清毛际盛撰。参见《说文述谊》。钱大昕尝云:“《说文新附》,徐鼎臣奉诏增入,非得已也。如‘经典通用某’,‘古通用某’,皆示有不必附之意,有业自纠正者。”毛氏本其师钱氏之说,对《新附》字博引古籍,加

  • 读史津逮

    四卷。清潘永圜撰。潘永圜字大生,金坛人,著有《宋稗类钞》。《读史津逮》成于康熙年间,将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帝王分为三类:属正统者标曰世纪;属偏霸者标曰世次;僭伪叛乱及藩镇标为本末,皆详其世系,力标事实,

  • 夏小正校注

    四卷。清魏本唐(生卒年不详)撰。魏本唐,字又瓶,福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解元,曾任直隶知县,又改就教职。是书依傅崧卿注本,列举诸说,参以己见,并对正文作校订、注释。是书对傅氏以

  • 说文系传校录

    三十卷。清王筠撰。参见《说文句读》。此书为校勘“小徐本”而作。书前有王氏自序及其另记三则,以校大徐部目列于卷端,以所校《系传》正文次之,并附校大徐各条。依《说文》十四篇,分上下各为一卷。另以所校《系传

  • 脚气集

    又名《玉峰先生脚气集》。二卷。南宋车若水(生卒年不详)撰。车若水字清臣,号玉峰山民,黄岩(今属浙江)人。生平事迹不详。据其书从子车惟一跋,可知其书成于咸淳甲戌(1274),因车若水患脚气病,作书自娱,

  • 汉魏音

    四卷。清洪亮吉撰。洪氏生平见“比雅”。洪氏与孔氏同时。《汉魏音》刺取汉魏诸儒传注中音读之字,凡数千百条,以《说文》旧部类聚区分之;并以《说文》所无者附见于后。《说文》所有,后讹为他字者,注云某字本某字

  • 儋州志

    三卷。清韩佑纂修。韩佑,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大兴县)人,监生,康熙三十九年(1700)任知州。旧志修于明万历间县令曾邦泰,康熙二十八年(1689)沈一成再修。康熙四十三年(1704),适中宪贾公有

  • 尚书课程

    二卷。清马贞榆撰。本书上卷论“尚书学”的源流,下卷论伪《古文尚书》的破绽,以及各家的得失,大抵采用宋、元以来攻击古文者的成说,其中尤以清初阎若璩的观点为主。马贞榆认为,到了阎若璩时,东晋晚出之古文为伪

  • 谈资

    三卷。明秦鸣雷(生卒年不详)撰。秦鸣雷,字子豫,临海(今浙江省临海县)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第一,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此书采录古事,即不分门类,也不编次时代,不注出典,庞杂参错,莫喻其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