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新语校本

新语校本

二卷。清宋翔凤校(见《大学古义说》)。是书以《汉魏丛书》本《新语》为主,又从孙星衍处,得《子汇》本,姜思复本,及旧影抄明胡维新本,参互校订。抄本内有红笔漆改,星衍跋云,不知何人据何本所增,此书校语称“别本者”,即指此也。宋翔凤虽据汉魏本,然亦择善而从,成一家之定本,中间引孙星衍说一节,严可均说二节,以意校者,不改原文。唯《子汇》本多有妄自增补的。故翔凤据《子汇》本改本书的,非常谨慎。《辨惑》篇,“何以当背众多,”依《子汇》本,改“当背”为“党口”,“齐人鼓噪而起,”依《子汇》改“噪”为“澡”。“首足异河而出,”依《子汇》改“河”为“门”。《穀梁传》亦作“门”。《慎微》篇,“雕冢文邪”,依《子汇》改“邪”为“彩”。其余《子汇》与本书异者,皆未移易原文,唯据《群书治要》改订者甚多,盖《治要》引书,仅有删节,而没有增改。即就翔凤所引论之,《无为》篇云,“百川无西行者,小象大而少从多也,此据《治要》改正者,《意林》所引,与《治要》同。”《思务》篇云:“远于义者,不可动以利,又学问欲博,而行己欲敦,利字及博而行已四字,并依《治要》改补者,而宋盛如梓庶斋老学从谈所引,与《治要》正同,此足以证其可据矣。其余依《文选注》及《太平御览》校改的,亦多可信。如果将《子汇》异文,只注于下,不改本书,可称完璧,然在清代校本中,较为精密。有《浮溪精舍丛书》本。

猜你喜欢

  • 易学

    ① 十二卷。明沈一贯(1531-1615)撰。沈氏字肩吾,又字蛟门,号龙江,浙江鄞县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该书为说多折中去取于程颐《易传》和苏轼《东坡易传》。该书扫除先天之说,只

  • 诗纬集证

    四卷。清陈乔枞撰。陈乔枞字朴园,福建闽县(今闽侯)人,其父陈寿祺亦是经学家,陈乔枞传其父辑佚之学,续成《今文尚书经说考》、《齐鲁韩三家诗遗说考》等,辑撰各书,收入《小琅嬛馆丛书》,又名《左海续集》。陈

  • 拜鸳楼校刻四种

    五种,五卷。清末民国初沈宗畸(详见《晨风阁丛书》)编。丛书收入冒襄《影梅庵忆语》一卷《悼亡题咏附录》一卷。其中《影梅庵忆语》为悼董小宛而作,其文哀婉悱恻,耐人寻味,非有文学特长者,不能为此,近已刊于冒

  • 历代名臣奏议

    三百五十卷。明永乐十四年(1416)黄淮、杨士奇等奉敕编。黄淮(1367-1449)明浙江永嘉(今温州市)人,字宗豫,洪武进士,授中书舍人。成祖即位,召时称旨,引为顾问。永乐二年(1404),入直文渊

  •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见《宣明论方》。

  • 演礼私议

    不分卷、抄本。江永(1681-1762)撰。永字慎修,婺源(今属江西)人,清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长于训诂、校勘之学,深究《三礼》,撰《周礼疑义举要》,对先秦名物考释颇多创见。《礼书纲目》搜集散见经传

  • 沱村先生集

    六卷。明史褒善(约1547前后在世)撰。史褒善号沱村。直隶开州(今河南濮阳)人,生卒年未详。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官提督操江、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集为万历孙彦实重刊。前有目录。卷一至卷三为奏议

  • 诗人玉屑

    二十卷。宋魏庆之撰。魏庆之,字醇甫,号菊庄,建安(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博学多才,不求科第,唯喜菊,种菊花千丛。经常和骚人逸士畅谈,举杯作诗。所著诗话《诗人玉屑》,又称《诗益嘉言》。凡二十卷(或为

  • 六研斋笔记

    四卷、二笔 四卷、三笔 四卷。明李日华(详见《梅墟先生别录》条)撰。李日华工于书、画,所以此书所记论书、画者占全书的十分之八。文词清隽,体例类似题跋类。《四库》馆臣认为“画锦褫玉轴,流览既久,意与之化

  • 龙洲词

    一卷。宋刘过(1154-1206)撰。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太和(今安徽泰和)人,一说庐陵(今江西吉水)人,光宗、宁宗时,以诗游谒江湖间。与辛弃疾交游甚密,韩侂胄派他出使金,因泄密被逐,遂以贫困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