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往日生论注

往日生论注

二卷。元魏释昙鸾(476-542)撰。昙鸾,生于今山西省大同市的雁门,因家近五台山,自小听说了有关文殊菩萨灵异的传说,使幼小心灵对佛教神奇打下深刻烙印。十余岁时,即登山访寻,各见遗迹,依佛教出家。由于昙鸾诚心学法,刻日攻读,故对龙树一系的《智度论》、《中观论》、《十二门论》、《百论》等四部论及佛性义的研究特别有心得。他从师印度来华三藏法师菩提流支,接受《观无量寿经》,将江南隐士陶弘景所赠《仙经》十卷化为灰烬,而精修净业,自行化他,成为北魏弘传净土教的一位高僧。魏主尊号他是“神鸾”,敕住并州大寺(故址在今太原)。晚年常到介山(今介休县绵山)之阴集众念佛,后人称此处为“鸾公岩”。病故后,魏主敕葬于汾西泰陵文谷,并营塔立碑。昙鸾不仅注重言传弘教,而且还勤于笔耕,著述有关佛教书籍达十种之多。其中,《大集经疏》已佚。《论气治疗方》、《疗百病杂丸方》、《调气方》、《服所要诀》四种,展示了他在医学上的成就,有誉满魏都之声望。他还著有《调气论》、《大集经注疏》未见刊世,《礼净土十二偈》、《安乐集》、《略论安乐净土义》。至于《净土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略论安乐净土义》现存三种,都可确认是出于他的手笔。《往生论注》较集中地反映了昙鸾的净土思想,他在卷首引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说明菩萨欲求可毗跋致(即不退不转法)有难行、易行二道。在五浊之世无佛时求阿毗跋致名为难行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由佛力住持入于大乘天定之聚名为易行道。《往生论》系五世纪时,印度世亲依《无量寿经》作《愿生偈》二十四偈,并造长行引申述释,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亦称《无量寿经论》。由北魏来华印度僧人菩提流支译成汉文,僧辨笔受。昙鸾自洛阳遇见菩提流支后,专宗净土而注释此论。《往生论注》分两大部分:上卷解释偈颂,为总说分;下卷解释长行,为解义分。于总说分释五念门,即往生净土的业因。五门有:礼拜门,赞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偈颂第一行四句偈念最初三念门,第三行尽二十三行为观察门,末后一行是回向门。全书重点是观察一门。初观察器世间清净,有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次观察众生世间清净,其中观阿弥陀如来有八种庄严功德成就,又观诸菩萨有四种庄严功德成就。唯有弥陀净土才具备了上述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于义解中分立十科,即愿偈大意,起观生信,观行体相,净入愿心,善巧摄化,离菩提障,顺菩提门,名义摄对,愿事成就,利行满足。本书以阐发新意见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点:一是,论体用,明众生往生的净土,是为报身报土。二是,论实相和真智,提出真实智慧即实相智慧,无为法身即法性身。三是,论止观,解奢摩他为止另有新解,解毗婆舍那为观有二义。四是,重视他力本愿,开创称名法门。五是,十念即成,说明临终具足十念相续,便得往生。在禅定忆念、时间念,口唱念三念中,昙鸾但取忆念一义。六是,二种回向,即往相回向和还相回向。往相回向是指以自己的功德回施一切众生。还相回向是指生净土后,得到奢摩他和毗婆舍那(止观),成就方便力,回入生死林,弘大佛法。本书的不足之处是:处处运用双即双非的中道论点,也继承了四论的实相观,有的地方曾运用老庄思想,如“知进守退曰智,智空无我曰慧”等。《往生论注》是研习净土宗者必读之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书中妙解无穷,堪称为“信净土之纲宗”,净土诸家都重视此注,很早就流传到海外,注解《往生论注》的书也很多。现有北京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文心雕龙

    十卷。梁刘勰(约465-532)撰。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后迁京口(江苏镇江)。天监中,兼东宫通事、舍人,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深得萧统赏识。后出家为僧改名慧地。此书成于南齐末年

  • 中庸臆解

    一卷。清张承华(详见《大学臆解》)撰。是书原附《中庸补释》后。首为诸家异训分章解,次为首章解,又次为喜怒哀乐未发已发解,又次为中和解,又次为尊德性而道问学解。书中多推广阐明朱子之义。如《中庸》与《大学

  • 书传通释

    六卷。明彭勖撰。其生卒年不详,永乐、正统间在世。勖字祖期,又字子期,号昚庵。吉安永丰(今属江西省)人。永乐十三年(1415)举进士,授南雄、建宁二府教授。正统元年(1436)擢为御史,督南畿学政。后改

  • 滦京杂咏

    二卷。元杨允孚撰。允孚字和吉。吉水(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未详。集后罗大已称:“允孚以布衣补被,岁走万里,穷西北之胜。凡山川、物产、典章、风俗、皆以咏歌记之。”此集载诗一百零八首。题为滦京

  • 天台无见睹和尚语录

    二卷。元代释先睹(生卒年不详)撰。先睹,俗姓叶,字无见,为天台显族。自幼资性秀颖,嗜书如命,过目成诵。父母素望他儒业成家,光宗耀祖。只因沙门东洲善公预示其孩童“此法器宜无滞”,感动其父母,遂诺先睹出家

  • 格致余论

    一卷。元朱震亨(1281-1358)撰。朱震亨字彦修,金华(今属浙江)人。世居丹溪,故后人尊称为丹溪翁。朱氏因母病学医,初拜许文懿为师,继从师于罗知悌。得刘守真之传,自幼好学,三十岁时攻读《素问》。为

  • 江左三大家诗钞

    九卷。清顾有孝(1619-1689)、赵沄辑。顾有孝字茂伦,吴江(今属江苏)人。诸生。居钓雪滩。以选诗为事。所选《唐诗英华》盛行于世;又有《五朝诗钞》、《明文英华》诸选。自著有《雪滩钓叟集》。赵沄表字

  • 七音略

    一卷。南宋郑樵编,收在他所著的《通志》内,故全称为《通志·七音略》。郑樵生平见“尔雅注”。《七音略》据郑樵序文说是参考《七音韵鉴》编成的,《七音韵鉴》的作者已无考,可能与《韵镜》同出一源。《七音略》与

  • 春秋合题著说

    三卷。元杨维祯(1296-1370)撰。维祯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山阴(今浙江山阴)人。元末文学家。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后任江西儒学提举,避兵未上,浪迹浙西山水间。明初召诸儒考礼乐,于洪武

  • 安徽通志

    二百六十卷,首六卷。清陶澍、邓廷桢修,李振庸、韩玫纂。陶澍(1779-1839),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进士,由编修历给事中,授川东道,迁山西按察使,清道光元年(1821)擢安徽布政使,三年正月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