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张子全书

张子全书

十四卷。北宋张载(1020-1077)撰。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学者称横渠先生。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至同知太常礼院。因是关中人,其学派称“关学”。为宋理学四大学派之一,与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并称“周、张、程、朱”。张载在政治上主张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以缓和土地问题的矛盾,均贫富有利于民。在哲学上,张载提出“太虚”为万物之本的观点。他说:“气块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絪缊”,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正蒙·太和篇》)。又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太和》)。载所谓的“太虚”就是气,世界没有“虚无”的本体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以为“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天地之道,无非以至虚为实”。又认为“万物皆有理”,“理只天道”,“事无大小,皆有道在期间”,并以“众人之心同一”为义理,而“天下义理,只容有一个是,无两个是”(参见《太和》)。在社会观上,主张通变,“变而通之以尽利”,“功业见乎变”。在认识论上,主张穷理尽性,以为“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又以客观事物作为认识的来源,主张“人本无心。因物为心”。张载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同程、朱唯心主义理学在思想体系上截然不同。他的学派,是宋代理学中的唯物主义的学派,对后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后人将其《西蒙》、《正蒙》、《礼说》、《易说》、《语录》等编为《张子全书》,《附录》一卷。通行的《张子全书》中《东铭》、《西铭》、《正蒙》为一至三卷,《经学理窟》为四至八卷,《易说》,为九至十一卷,《语录》为十二卷,《文集》为十三卷。《正蒙》是张载的最为重要的著作,原来只是数万言,而其弟子苏炳将这部书分为十七篇,相续成为今存本的样子。这是一部哲学著作,它与《西铭》、《易说》构成了张载的哲学体系。《经学理窟》,是反映张载社会思想的著作,他不讲理学而讲《周礼》,把井田、宗法等改良思想都写在这部书中。《张子语录》是他讲学的语录,其中哲学、政治、伦理思想都有反映。张载的著作在流传中有存有佚。《诗说》、《孟子解》、《春秋说》等,史志皆有著录,其中的《孟子解》、《春秋说》宋代的晁公武曾亲自读过,现已佚传。据朱熹《近思录》所引用张载的书目有《正蒙》、《文集》、《易说》、《礼乐说》、《论语说》、《孟子说》、《语录》七种,其中史志没有著录的有《礼乐说》、《论语说》二种,说明这二部著作早在南宋末已经佚亡不传。《易说》、《经学理窟》、《祭礼》、《孟子解》四部书,诸志著录卷数不尽相同。这说明张载的著作版本不同,流传得也广。如《易说》,《宋史·艺文志》著录十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三卷,可见,宋代社会上就流传着《易说》的十卷或三卷的两种本子。现存的张载著作的卷数除个别的《正蒙》有单行八卷本之外,其余的皆为《张子全书》或《张子抄释》中的卷、篇数。张载的著作,有的是自己写的,有的是后人搜集的,有的是后人编纂的。《横渠先生语录》就是宋人搜集并刊刻。《经学理窟》据晁公武所见本有题金华先生,以及内容似语录,并混有程颐语录,可见也是宋人搜集的。《张子全书》通行本是何时、何人编辑问题,《四库提要》曾记载:“此本不知何人所编。”张岱年考证为明万历间沈自彰编纂的,此说可信。但后来《张子全书》诸本又不尽相同,有的是尊沈本,有的则把朱熹注的《西铭》《正蒙》编入全集,通称朱熹本。至于开始搜集《张子全书》或《张子抄释》的是元吴澄,因为元虞集作吴澄《行状》时曾说过:澄“校张子之书,契《东西铭》于篇首,而《正蒙》次之。”这种编次既与《张子全书》或《张子抄释》相似,说明《张子全书》或《张子抄释》早在元代就有人编纂,并非起自明代沈自彰或吕楠,可惜吴澄本诸志皆未著录,早已佚失。其版本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沈自彰凤翔府官刻本为最早刻本《国学基本丛书》排印本。清康熙元年(1662)李月桂刻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中华书局排印、缩印《四部备要》本。其中明万历本,清初宫刻本,康熙本皆为善本。

猜你喜欢

  • 续异记

    撰者不详。此书历代各家书目均未著录,亦不详其卷数以及亡于何时。惟《初学记》、《白孔六帖》、《太平广记》、《太平御览》、《事类赋注》等书有征引。所记内容为汉至梁的精怪故事和异闻奇事。故今人多以为作者为梁

  • 古文尚书辨伪

    二卷。清崔述(1740——1816年)撰。崔述字武承,号东壁,直隶大名(今河北省太名县)人,乾隆举人,嘉庆间官至知县。三十岁以后因见群经传记注疏与经文有异,就从怀疑而至辨伪、考信。考辩先秦古事,一切以

  • 情史续书

    见《女才子书》。

  • 许学札记

    一卷。清王筠撰。王筠生平著述,见《说文句读》。是书系稿本,不曾付梓,系王筠研治《说文》的札记,其内容与《说文释例》大体相同,惟说解时有歧异。按《释例》凡二十卷,五十二目,此编较《释例》缺六书总说、象形

  • 纯正蒙求

    三卷。元胡炳文(1250-1333)撰。胡炳文字仲虎,徽州婺源(今安徽省婺源县)人。潜心朱熹之学,延祐中荐为信州道一书院山长,世称云峰先生。著有《云峰集》十卷、《春秋集解》、《周易本义通释》等。自晋李

  • 诗观集

    三十九卷。《闺秀别集》二卷。清邓汉仪(生卒年未详)编。邓汉仪字孝威,江苏泰州人。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儒,时已年迈,与孙校蔚,傅山等同被授为中书舍人,放归。约活动于清顺治、康熙年间。年轻时曾

  • 经典稽疑

    二卷。明陈耀文(生卒年不详)撰。耀文字晦伯,确山(今河南确山)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历官至按察司副使。除本书外,还著有《正杨》、《学林就正》、《学圃萱苏》、《天中记》、《花草粹编》等。古人专门之学皆有

  • 汗筠斋丛书

    四种,二十一卷。清秦鉴编辑。秦鉴字照若,江苏嘉定(今江苏嘉定)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本书刊于嘉庆初年,仅成第一集,又名《兰芬斋丛书初集》,汇辑嘉定钱氏一门著述考订之书共四种:汉郑玄撰、清钱东垣、钱绎、

  • 春秋读意

    一卷。明唐枢(见《易修墨守》)撰。作者认为,论《春秋》不当以褒贬看圣人,而应只录其事实,使人自见是非。对前人所谓《春秋》“字字有褒贬”之说有所矫正。今有《木钟台全集再集》本。

  • 四库全书荟要目

    一卷。清庆桂等编。庆桂(1760-1830),满州镶黄旗人,姓章佳氏,字树斋,纳资授员外郎,曾两授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嘉庆年间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加太保。此目与人合编而成,系从《官史续编》卷八十二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