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升庵集

升庵集

八十一卷。明杨慎(1488-1559)撰。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省)人。杨慎幼年警敏,文才出众,十一岁能诗,十二岁拟《吊古战场文》、《过秦论》,为时人称之。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嘉靖三年(1524年)召为翰林学士。世宗时,因力谏下狱,后谪戍云南永昌,自此以后,或归蜀,或居云南会城,或留戍所,达三十余年。杨慎学问渊博,著作甚丰,多达一百余种。《明史·杨慎传》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主要著述有:《升庵集》《遗集》《丹铅余录》、《谭苑醍醐》、《广夷坚志》、《古今谚》、《诗话补遗》、《词林万选》、《风雅逸篇》、《三苏文范》、《滇程记》、《滇载记》等。是集为明张士佩所编。在此之前,杨慎诗文曾有各种选本刻印行世,如嘉靖十六年(1537年)刊刻的《升庵南中集》七卷,后又有《续集》四卷;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刊刻的《杨升庵诗》五卷;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刊刻的《升庵诗集》九卷,《文集》十二卷;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刊刻的《升庵七十行成稿》二卷等。直到万历十年(1582年)才由张士佩汇集成《升庵先生文集》,凡八十一卷。简名《升庵集》。因是集刊刻于四川,故亦称蜀本。其中,赋及杂文十一卷,诗二十九卷,札记四十一卷。是张士佩根据其《丹铅录》、《谭苑醍醐》诸书,删除重复、分类编次而成。其诗内容广泛,既善为嘲讽之辞,又长于抒情之作,虽不专主盛唐,然亦有拟古之风,以工丽华美、情韵深长而著称。但亦有过于愁艳之弊病。慎亦能文,其文多寄情山水、应酬之作,但文学色彩不浓。此书有明万历年间刻本(即蜀本),存世,并被收入《四库全书》。

猜你喜欢

  • 大司空遗稿

    十卷。明陈绍儒(约1551年前后在世)撰。陈绍儒,字师孔,南海(今广东佛山市郊)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尚书。陈绍儒工诗,音调谐美。著有《大司空遗稿》等。是集为诗文集,

  • 红罗镜杂剧

    清傅山(1602-1683)撰。傅山字青竹,改字青主。明亡后,穿朱衣,居土穴,坚决不出仕清朝。康熙间举博学鸿词,强征至京,以死拒绝就任,放还。家居以行医为业,诗文书画皆有盛名。著有《霜红龛集》等。《红

  • 元风雅

    见《元朝野诗集》。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

    二卷。唐代释智俨撰。释智俨生平事迹详见《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记》条。此略疏首先以五门分别,即教典所出,藏摄分齐,所诠宗趣能诠教体、释经题目和分文解释。所释元魏菩提留支译《金刚般若经。科判甚细,足见作者心

  • 经济宏词

    十二卷。此书无序无跋,书前有凡例。题曰:汪学信四如父编次。卷首又题新安太易父汪以时选辑。不详究竟出自何人之手。书共分十二门,全都是明人之文。可备场屋答策之用。其凡例也自称取便制举业。

  • 鸣原堂论文

    二卷,清曾国藩(1811-1872)编辑。曾国藩,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礼部右侍郎等职,系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鸣原堂论文》、《经史百家杂钞》(已著录)。该书分上下两

  • 禹贡图说

    四卷。清周之翰撰。周之翰字翙廷,湖北广济人,诸生。本书是周之翰为授徒而作,不依经文,专门解说地理,所说凡冀州二十六条,兖州九条,青州十一条,徐州十四条,扬州八条、荆州十四条,豫州十五条,梁州二十条,雍

  • 四书通证

    六卷。元张存中撰。张存中字德庸,新安(今属广东)人。胡炳文作《四书通》,详于义理阐释而疏于名物考订,存中因排纂旧说,成此书以附其后,故而名曰《四书通证》。该书引经据典,字字必著出处,征引详明,于人习读

  • 宰相守令合宙

    十三卷。明吴伯与撰。伯与字福生,宣城(今属安徽)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官至广东按察司副使。该书本为记叙历代宰相守令等大臣事迹,然此本十三卷已失守令之内容。书中所采材料,大多来自史传,亦间录

  • 冶古堂文集

    五卷。清吕履恒(约1692年前后在世)撰。履恒字元素,号坦庵,新安(今河南新安)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本集是履恒死后由淳安方婺如及其门人石屏、张汉所选定,计收文一百九十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