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医门棒喝初编 二编伤寒论本旨

医门棒喝初编 二编伤寒论本旨

《医门棒喝初编》四卷,《二编伤寒论本旨》九卷。清章楠《生卒年不详》撰。章楠字虚谷,会稽(今属浙江)人。因幼年多病而钻研医学,博览群书,取众家之长,颇受《叶天士医案》影响。曾到广东、河北等地求医。《医门棒喝初编》成于道光五年(1825)。意在“阐明医理,评论诸家之流弊,以警告后世”,故名。据《郑堂读书志》载:“今观其书,自六气阴阳论,以迄性说,凡二十六篇,冠以条例九则”,“其体例与徐回溪《医学源流论》相似,而综其大旨,总以叶天士《临证指南》为宗。”全书论述中医理论、诊法、内科、外科及痘疹证治,并附有医案。临证部分主要以叶天士、薛雪温病说为基础。尤推崇叶天士之说。其温病理论对王孟英编纂的《温热经纬》一书影响较大。《医门棒喝初集》,有的刊本又作《医门棒喝》,有道光十五年(1835)偁山书屋刻本,同治六年(1867)聚文堂刻本,1925年绍兴墨润堂书苑石印本。《二编伤寒论本旨》有的刊本又作《伤寒论本旨》。章氏认为《伤寒论》词简而义深,理法微妙,难于领会。故撰此书,为“辨别义理,证其讹谬,以其合乎意旨。”故名“伤寒论本旨”。卷一至卷四论伤寒大意、阴阳表里以及六经证治、合病、并病等;卷五至卷七论误治辨证、温病、热病、暑病之源流及证治;卷八至卷九论脉证合参及依条文之序汇集诸方。吴氏推崇张仲景辨证论治理论,对张仲景之失亦有所抨击,有一定见地。书中篇目依方有执之说,删王叔和撰例,辨脉、平脉不列专篇,而采摘其关于本论内容,列于各病证条下。间采诸家之说,自为之释,其中对温、热、暑、湿论说最为详细。其论诸家之弊,认为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之说,颇为至理。强调伤寒与温病不同,对六经、六气等概念有所阐发,但亦有不尽全面之处,如把温病机械地按四时分类等。此书对阐述《伤寒论》之说有一定作用,亦为后世学习研究仲景之学的参考书。有道光年间偁山书屋刻本。

猜你喜欢

  • 平定粤寇纪略

    见《平定粤匪纪略》。

  • 春秋四传诂经

    十五卷。清万斛泉(1810-1904)撰。斛泉字清轩,兴国州(今江西兴国)人。历主讲汉阳崇正书院、上海龙门书院、兴国叠山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赏五品衔,三十年(1904)去世,年九十五。他鉴于

  • 礼记客难

    四卷。清龚元玠(详见《畏斋周易客难》条)撰。元玠有《周礼客难》,已著录。《礼记客难》有《自序》云,“今专就四十九篇言之,《庸》、《学》已列入四子,《乐记》、《学记》亦皆有醇无疵;余四十五篇,程子疑《闲

  • 草书韵会

    不分卷。金张天锡撰。天锡字君用,号锦溪老人,河中(治河东,即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人。官至机察,善书。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张氏有《草书韵会》行于世,而公私书目及谢启昆《小学考》均未著录,盖久佚矣。《续修

  • 拜经书屋诗钞

    一卷。清黄兆麟(1807-1856)撰。黄兆麟字叔文,号黻卿。湖南善化人。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同年与其弟黄倬一同中举。二十年(1840)与其弟同中进士。次年,又与其弟同任翰林编修。时人传为佳话

  • 剧说

    六卷。清焦循(1763-1820)撰。焦循,字理堂,江苏甘泉人。乾隆时举人,未应礼部试。著名经学家。书前有作者自序,曰:“乾隆壬子于书肆中得一帙,杂录前人论曲论剧之语,嘉庆乙丑取前帙参以旧闻,凡论宫调

  • 北山小集

    四十卷。宋程俱(1078-1144)撰。程俱,字致道,衢州开化(今浙江衢州)人。以祖荫,补苏州吴江县主簿。后举进士,累迁将作监丞。又以撰述荐,迁著作佐郎。宣和二年(1120)进颂,赐上舍出身,除礼部郎

  • 南窗记谈

    一卷。撰者不详。劳格《读书杂识》卷十一考为“徐度撰”。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认为:“徐度所著之《南窗记谈》,原书已亡,后人从他说部中抄取二十条,伪题此名,托之徐度。”又考宋元间说部,如《墨客挥犀》、《

  • 碑版文广例

    十卷。清王芑孙撰。王芑孙,字念丰,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乾隆举人。官华亭教谕。有《渊雅堂集》等著作。书名“广例”,盖广潘昂霄、王行二书之例。因潘、王二人专崇韩、欧,王氏则要打破这个界限。碑版文字韩、欧

  • 清爱堂石刻

    六卷。清刘墉书。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文正公刘统勋之子。乾隆辛未进士,官至礼仁阁大学士,谥文清。刘墉书法魏晋,后专从赵孟頫,中年后自成一家,笔意古厚,貌丰骨劲,超然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