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北宋二体石经宋拓残本

北宋二体石经宋拓残本

一卷(影印本)。罗振玉辑,民国十二年(1923)印于天津。所收《易经》八行,从《升卦》“曰允升大吉”起,至“无所疑”止;《尚书》五十行,从《武成》“壬辰旁死霸”起,至《洪范》“三日祀四”止;《诗经》十六行,从《小雅·小明》“明明在上”起,至“惮我不暇”止;《礼记》六十九行,从《檀弓上》“之弟”起,至“子辱与弥牟之”止,又从《月令》“季春之月”起,至“母害五谷母”止,又从《乐记》“于陈”起,至“乐者为”止;又从《表记》“稷之祀”起,至“诗曰后”止;此外还存有《王制》“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十字。《周礼》,从《天官·内宰》“大与其粗良”起,至“上春诏”止;又从《春官·大宗伯》“相大丧亦如之”起,至“乃颁”止;《地官》则存《媒氏》、《司市》、《掌蜃》、《保氏》、《土训》等篇的一些残文。据罗振玉序,此册得自山阳丁氏,故册后有丁晏、丁寿父子二跋。按,北宋石经刊于宋庆历元年(1041),内容为《易经》、《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孟子》,字为篆书、楷书二体,书石者为杨南仲诸人,故其篆文斐然可观。立石未久,经金、辽之乱,石已残毁,到元末之乱时,石已亡佚。自唐开成石经以来,如孟蜀石经、南宋石经等,拓本皆有流传,唯独北宋石经拓本,稀若星凤。后人虽有考订宋代石经文字异同的愿望,但却有文献不足之感。丁氏所得的宋拓残本,虽然北宋《汴学二体石经记》之文已有记载,但拓本本身却必赖罗氏才得以流传。此册所存字虽少,但对于考证宋代石经,却是十分重要的。

猜你喜欢

  • 汉魏石经残字

    二册(山东图书馆本)。此书为山东图书馆辑拓,是海狱楼金石丛编之一。前有民国二十三年日照王献唐序,次为鱼台屈万里校录一卷。校录分甲乙丙丁四类。甲类为熹平石经,乙类为魏三体品字式石经,丙为魏三体直行式石经

  • 观心论疏

    五卷。唐代释灌顶撰。灌顶生平事迹详见《大般涅槃经疏》辞条。《观心论疏》集诸法开列十六问,作为检验一家门徒观心入道的深浅与得失。其主要内容有:在序分中,初列律法禅三师各有十过;次广述如来佛令出家,在家佛

  • 戴公行述

    一册。英国戴德生著。旧题鲍康宁撰,与本书内容不符,实则康宁为本书译者。德生为一在华传教士,咸丰三年(1853)来华,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长沙去世,此书即德生用自传体裁,述来华传教情况,在华首创内

  • 周易本意

    五卷。清何志高撰。何志高字西夏,四川夔州万县人。曾闭门著书数十年。所著总名为《西夏经义》,本书即其中一种。其书依古易次序,经与传分列,只有《彖传》、《象传》合为《彖象上》、《彖象下》,其余皆同古本。卷

  • 留留青

    六卷。明徐懋升(生卒年不详)撰。徐懋升,字玄举,钱塘(今浙江省杭县)人。徐懋升因田艺衡所作之《留青日札》,颇为驳杂,于是对其进行删节,去其繁芜,仅存六卷,因名之曰《留留青》。书前有乔时敏所著的《田子艺

  • 团香吟

    一卷。清冯履莹撰。冯履莹,生卒年不详,字守璞,江苏南江(今上海)人,丁岵瞻之妻。清代诗人。此书与其姊冯履端《绣间草》合在一起刊刻而成的,名为《周浦二冯诗草》。书前有作者自己所作序言。共收诗二十七首。此

  • 若庵集

    五卷。清程庭(约1722年前后在世)撰。程庭,字且硕,号若庵,生卒年均不详。歙县(今安徽省歙县)人,本集有文一卷、诗一卷、词一卷、《停骖随笔》一卷,收康熙五十二(1713)年程庭至京师祭祀祈福时的日记

  • 尔雅蒙求

    二卷。清李拔式订。拔式字竹岭。卷首有嘉庆三年(1798年)李氏自序。正文用寸楷书《尔雅》正文,旁注以音,或只别四声、或直注一音,盖专为学童而作。是编可令学童读、写并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有嘉庆间刊本

  • 庄定山集

    十卷。明庄咏(1436-1498)撰。庄咏字孔阳,江苏省江浦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历翰林检讨,因不奉诏作《鳌山诗》,与章懋、黄仲昭同谪,曾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学者称定山先生。官至南京吏部郎中,罢

  • 毛诗札记

    一卷。刘师培(1884-1920)撰。师培著有《尚书源流考》,已著录。该书对诗义的训诂和解释多依据《尚书源流考》一书,触类旁通,用来修正疏家的失误。由于刘师培对于训诂学的研究造诣极深,因此能够用传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