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元经

元经

十卷。隋王通撰,唐薛收续并作传,宋阮逸注。王通(584-617或618),字仲淹,隋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文帝时,任蜀郡司户书佐。曾入长安,献《太平策》十二章,为公卿所阻,不得用。大业末,弃官归,以著书讲学为业。著有《元经》、《中说》。门人谥之为文中子。《元经》始于晋太熙元年(290),终于隋开皇九年(589),共9卷。据称为通之原书。末一卷自隋开皇十年(590)迄唐武德元年(618)为唐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薛收续。《文献通考》载该书十五卷。晁公武《读书志》和陈振孙《书录解题》皆曰该书乃宋人阮逸依托伪之,考证此说诚为可信。该书有《汉魏丛书》本、明刊单行本、明程荣刊本、清扫叶山房本、《广汉魏丛书》本、《增订汉魏丛书》本。

猜你喜欢

  • 泾野子内篇

    二十七卷。明吕楠(1479-1542)撰。吕楠字仲木,号泾野,高陵(今属陕西)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第一名。授翰林编修。因忤宦官刘瑾,以病告归,瑾败,起为原官。嘉靖三年(1524),以议礼得罪

  • 前明忠义列传

    三十二卷。清汪有典(生卒年不详)撰。有典字起谟,一字订顽,安徽无为人。该书记明代忠义之士,仿太史公司马迁列传体,取名《史外》。书中所记,大半为正史所末及。议论激切,记载详慎,惟稍嫌冗杂,卷二十八标题布

  • 仪礼奭固

    十七卷。清吴之英(详见《礼器图》)撰。此书仍然为考《仪礼》之首作,共有十七篇。此书前面有光绪己亥自序,其内容分《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

  • 春秋咫闻钞

    十二卷。清凌扬藻撰。扬藻字誉、钊,自号药洲花农,又号蠡勺,番禺(今属广东省)人。该书是作者研读《春秋》的心得,条录而成,对前人的观点加以辑录,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大抵综合三传,折衷众说。该书有清同治年间

  • 左传杜注补义

    一卷。清苏本洁撰。本洁字幼清,江苏常熟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举人,曾任兴化知府。作者认为,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颇有未尽之处,故撰此编。本书重在推求文句、体味语意,而少有引据考证,所以以“补义”

  • 祥符文献志

    十七卷。明李濂(1488-1566)撰。李濂字川甫,号嵩渚,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文学家、学者。正德进士。授沔阳知州,累擢山西佥事。嘉靖间免归。家居四十年,肆力于学,以古文名于时。有《医史》、《汴京

  • 诗韵摘要

    一卷。书者与刻者皆不知姓名。其字高不过一寸,每行十字。宋代贾似道曾缩《兰亭》为小册,名之《玉枕》,为法帖中之最小者,但其高也有数寸。而此册中字之小,从来刻帖者不曾见,字数超万,楷法工整,不知当时如何奏

  • 杜工部集

    二十卷。唐杜甫(712-770)撰。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布衣”,世称“杜少陵”。祖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生于河南巩县。唐初诗人杜审言之孙。年少好学,七岁能诗。开元十八年(7

  • 同根草

    二卷。清屈茞攘、屈蕙攘同撰。屈茞攘,生卒年不详,字云珊,浙江临海人,葛泳裳继妻。其妹屈蕙攘,生卒年不详,字逸珊,黄岩王泳霓之继妻。清代文学家。著有《含青阁诗草》三卷,《含青阁诗余》一卷,共收诗二百九十

  • 癖好堂收藏金石书目

    一卷。清凌霞撰。凌霞,字子与,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有《天隐堂文录》等著作。本书著录其所收藏金石书共400余种,撰为目录一卷。其中收录的未刻稿本,如严可均《平津馆金石萃编》、刘菁藜《金石续录》、诸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