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元史

元史

二一〇卷。纪录元朝太祖至顺帝十四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宋濂(1310-1381)、王祎(1322-1373)主编。宋濂字景濂,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洪武九年(1376),除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他辅助朱元璋有功,与刘基、叶琛、章谥并称为“四先生”。著有《宋学士文集》。王祎字子充,义乌(今浙江义乌)人,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拜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著有《王忠文公集》。因《元史》成书仓促,且出于众人之手,纰漏甚多,历来为学者们所非议。他们对《元史》的批评主要是:抄袭旧文,失于剪裁;内容重复,史实疏舛。因此,魏源《拟进呈〈元史新编〉表》认为《元史》“在诸史中,最为荒芜”。尽管《元史》存有上述缺点,但从史料的角度看,还是有很大的价值,因为《元史》的本纪部分,除顺帝一朝外,均是摘抄列朝实录而成,而元代实录今已亡佚。《元史》中志的部分,如《食货》、《选举》、《百官》、《兵》、《刑》等,主要采自元文宗时虞集主修的《经世大典》,该书详细记载了元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等典章制度。可惜这部著作在明朝永乐年间即已散失,清初修《四库全书》时,已不可得见。只有少量内容零星地散见于《永乐大典》中,又因颠倒割裂,无法重编。这些不存或遗散的史料,幸赖《元史》将其内容保存下来。《元史》的列传,取材于元代官修的传记和元人的碑铭、墓志、行状、家传等。官修的传记已经不存,某些家传、墓志等也已不复存在。后人对这些人物的事迹只能通过《元史》才能了解。因此,列传部分也有不少值得重视的资料。前人指责《元史》成书草率,对原始资料多有摘抄,这是因为纂修者违反了封建史书的惯例,没有删去儒家学者认为不屑一提的史实。其实,反映元代一些重大社会内容的事件,恰恰因《元史》的这种编撰方法而被记载,保留下来。另外,作为史料来说,《元史》较多地保存了它所依据的原始资料的面貌,比经过大量加工润饰的正史更有价值。《元史》于洪武三年(1370)冬刻成,这个最早的版本被称为洪武刻本。嘉靖时南京国子监用洪武旧版重刷,补刊了损坏的版页,为南监本。从万历二十四年(1596)开始,北京国子监重刻《二十一史》,《元史》也在其中,为北监本。清代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又仿北监本重刻《元史》,称为殿本。乾隆四十六年(1781),又重刊《元史》,并对书中译名进行了错误百出的妄改,是《元史》各种版本中最坏的一种。道光四年(1824),又对《元史》作了进一步改动,重新刊刻,这是道光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百衲本《元史》,是以99卷残洪武本和南监本合配影印的,在各本中最接近洪武本的原貌,但其中有描修的错误。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元史》的标点校勘本,以百衲本为底本,校对了北京图书馆藏原书、北京大学图书馆藏144卷残洪武本及其他版本,并参考前人成果,从而使许多史文的讹误倒脱得以校正,是目前最好的本子。《元史》书成后,曾有朱右作《元史拾遗》,解缙作《元史正误》,可惜今已不传。之后不断有人重修《元史》。先后成书的有明代胡粹中的《元史续编》,清代邵远平的《元史类编》,魏源的《元史新编》,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曾廉的《元书》,民国以后有屠寄的《蒙兀儿史记》,柯绍忞的《新元史》等,但都不能取代《元史》的地位。

猜你喜欢

  • 春秋经传阙疑

    四十五卷。郑玉(生卒不详)撰。郑玉字子美,歙(今安徽歙县)人,元代经学家、教育家。郑玉博究六经,尤精《春秋》,教授于乡,门人甚众,学者称“师山先生”。至正间征拜翰林待制,奉议大夫,托病不赴,日以著述为

  • 宣和论画杂评

    一卷。该书为《王氏画苑》所载,题曰宋徽宗皇帝御撰。该书内容与《宣和画谱》持论相合,盖为明人伪托之作,故《四库全书》未予著录,只存其目。

  • 韵母

    五卷。明吕维祺撰。《音韵日月灯》之一。吕氏生平见“音韵日月灯”。吕氏谓字者孳乳增多者也。母之生子必本其父。父一而已,母有七,宫商舌牙之类是也。母有三十六,见溪之类是也。有开有合,分其族氏。有清有浊,辨

  • 通州志

    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梁悦馨、莫友芝修,季念诒、沈鍠纂。梁悦馨,安徽合肥人,举人,同治三年(1864)知通州事。莫友芝,贵州独山人,同治末年知通州。季念诒,生平介绍见本书《光绪江阴县志》条目。沈鍠

  • 将略要论

    不分卷。清刘璞撰。刘璞,字连城,洵阳(今属陕西)人。生卒年不详。据此书《跋》知其为行伍出身,军事阅历极为丰富。“连城镇军带兵数十年,身经百战,语皆从阅历而来”(《将略要论题跋》)。此书又名《将略要言》

  • 古文尚书条辨

    五卷。清梁上国撰。梁上国字九山,福建长乐人。此书第一条至第一百一十九条都是辨正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的。而眉端的考订之语,则不知出于何人之手,其考订颇多精审之处,如第一条:“十六篇之说既有刘歆、班固

  • 织素轩诗

    一卷。清于月卿撰。于月卿,生卒年不详,字蕊生,江苏金坛人,清末诗人。《碧城仙馆女弟子诗》集中收有此书,共收诗十七首。此书刊于民国四年(1915)聚珍版本。

  • 国雅初集

    清陈允衡(生卒年均不详)编。陈允衡字伯玑,江西南昌(今属江西)人。避乱寓羌江,杜门穷巷,以诗歌自娱,与王士祯、施闺章交最笃。陈允衡体瘦,双瞳碧色。因爱琴,署其堂为“爱琴”。构屋南州之苏公亭畔,啸歌自适

  • 春秋臆说

    四卷。清吴启昆(1660-1733)撰。启昆字宥函,江宁(今江苏南京)人。通经史,雍正时入明史馆。著有《周易臆说》、《春秋臆说》。该书是作者研读《春秋》之作,对《春秋》一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前

  • 馆陶县志

    十二卷。清赵知希纂修,张兴宗增修。赵知希,字大音,安徽泾县人。出身举人,雍正三年(1725)任馆陶县知县。张兴宗,字肯堂,浙江鄞县人,雍正十三年(1735)任馆陶知县。雍正五年(1756)“诏修直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