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逸经传

仪礼逸经传

二卷。元吴澄(1247-1331)撰。吴澄字幼清,号草庐,江西崇仁人。南宋咸淳末举进士不第。入元,荐擢翰林应奉文学。泰定初开经庭,吴澄为讲官。主修《英宗实录》,诏加资善大夫。广招门徒,从学者达数千人。所居草屋,程钜夫题词“草庐”,故称“草庐先生”,卒谥文正。除著《仪礼逸经传》外,还有《老子注》,并注《春秋》、《礼记》、《尚书纂言》、《易纂言》,并校定《皇极经世书》、《老子》、《庄子》、《太玄经》、《八阵图》等。《仪礼》有今文十七篇,古文五十六篇。古文《仪礼》有十七篇与古文《仪礼》同,余三十九篇称为《逸礼》。汉郑玄注《仪礼》时,曾引用过。至唐中以后,其书散失。吴澄《仪礼逸经传》,拾取《逸礼》之见于其他书者,以补《仪礼》所遗。其中逸经《投壶礼》、《奔丧礼》,取之《礼记》;《公冠礼》、《诸侯迁庙礼》、《诸侯畔庙礼》,取之《大戴礼记》,并与《小戴礼记》相参定;《中禘礼》、《霤于太庙礼》、《五居明堂礼》,取之郑玄《三礼》注所引逸文。体例仿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编次先后,皆按行礼节次,不尽从其原文,从二戴所引录,皆著出处,引郑玄《三礼》之注不著出处。而逸传,皆取之《大戴礼记》、《小戴礼记》。拾取颇为详尽,然而亦有疏漏。元汪克宽亦有《仪礼补逸》,吴澄《仪礼逸经传》与之相比,则条理更为精密,拓宽了《仪礼》研究范围。李俊明序称吴澄《仪礼逸经传》“继汉唐诸儒与朱熹后,造诣深奥,好礼之士,往往先观疏注旧本,考朱子《仪礼通解》,然后即取此书所释而深研究”。版本有元至正李俊明刊本、精钞本、陆有元刊本、明万历间刊本、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常刊修补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周礼贾氏解诂

    一卷。东汉贾逵(30-101)撰,清马国翰辑佚。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今陕西兴平县)人,官至侍中。贾逵父徵,尝从刘歆受《周礼》之学。贾逵既承家学,又从杜子春受学。汉章帝时,奉召作《周礼解诂》,《隋书·

  • 明斋先生疑礼问答

    八卷。朝鲜尹拯撰。尹拯生卒年未详,字子仁,号明斋,坡平人。此书为尹拯平日与朋友、门人讨论礼制的言论,由门人汇集成编。其书体例大体依金长生《疑礼问解》。全书以《家礼》为主,凡问辞出于《家礼》的只称某条某

  • 越镌

    二十一卷。明王在(生卒年不详)撰。晋在晋生平详见《兰江集》(辞目)。是集凡二十一卷。前面有黄汝亨、陈懿典作的序文。前三卷为古今体诗,后十八卷皆为杂文。乃万历年间在浙江杭州为官时所刻,因而以《越镌》名其

  • 各国交涉公法论

    十六卷。英国Phillimore撰。英国傅兰雅口译,清俞世爵笔述。是书原名《国际法注解》,共有十二卷:初集四卷论“国与领土”,二集四卷论“平时公法”,三集四卷论“战时公法”。咸丰四年(1854)初刊,

  • 毛诗音残卷

    敦煌本残卷,首尾残缺,不著撰者姓名。只存九十八行,上起《大雅·旱麓》,下讫《召旻》。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徐氏音者三十一则,与残卷相较,文字相同者八条。据此可知此书确为晋徐邈所作。《隋书·经籍志》经部诗

  • 诗经提纲

    一卷。清姜炳璋(生卒年不详)撰。炳璋字石贞,号白岩,象山(今浙江象山县)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石泉县知县。博通经史,著有《诗序补义》二十四卷,《读左补义》五十卷,《诗经提纲》一卷,《周礼提

  • 论衡

    三十卷。东汉时王充(27-100年)所撰。王充出身于细族孤门,自幼好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据《后汉书·王充传》记载,王充曾一度受学于班彪,中年在县、郡皆任功曹小吏,入州为从事、治中诸官。晚年罢州

  • 祖台之志怪

    二卷。东晋祖台之撰。生卒年不详。祖台之字元辰,范阳(今属河北涿县)人。东晋孝武帝太元时,为尚书左丞,官至侍中、光禄大夫。南齐科学家祖冲之的曾祖父。此书的内容较广泛,所述怪异故事,常常附会一些历史人物,

  • 白雨斋词话

    八卷。清陈延焯(1853-1892)撰。陈廷焯,原名世焜,字亦峰,江苏丹徒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陈廷焯年少为诗,独宗杜甫。三十岁始从其乡人庄棫学词,初习浙派,后改从常州派。但他又不拘泥于常州

  • 四书易简录

    十二卷。清刘葆真撰。葆真字眉峰,江西金溪(今江西金溪)人。是书卷首有郑任全、周天祐二序及凡例。书分上下截,上截列经文及朱注,下截列讲义。其讲义则列章旨于前,次列顺文诠叙,又次列剖析义蕴,自谓“逐章逐句